·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教例评析 >> 正文 | 今天是: |
说说亮点与弱点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30 | |
朱红彪老师《门槛》的教学与唐江澎老师《生命的意义》的教学在课型模式与教学结构上比较相近,大致上是:以诵读为教学的起始,将学生引入课文→由诵读而引起评读,在评读中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再读再评,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或作者情感的理解→再将这种深化了的理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这两节课,课型比较新颖,教学内容开放,学生活动充分,研讨气氛活跃,师生对话平等,有着较为突出的亮点。 这两节课突出的亮点是:教师深化教学过程的技巧。 在《门槛》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三个关键深化了教学的过程。 第一,刚开始评读,教师就敏捷地抓住了学生的话语,一句“你说这个俄罗斯姑娘是个革命者,有什么依据吗”,将学生研读品味的话题切进了课文之中。这是整节课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其教学意义就是让学生进入课文,品析课文,咀嚼揣摩如何在诵读中恰切地表现课文的思想情感。 第二,评说中教师又一次抓住学生“能不能帮助他们寻找一点感觉”的建议,顺势宕开一笔,让同学们选看江姐狱中斗争和刘胡兰英勇就义两个片段。这是非常巧妙的一步,把握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意义就是让学生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帮助学生深入评说并更好地用诵读来表现课文内容。 第三,在学生的评说进行到一定的深度时,教师一句“刚才杨阳他们的诵读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了呢”,再次设置话题,从另一个角度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深化了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在《生命的意义》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穿插”手段将教学内容不断引向深入。 第一次穿插,是教师请同学们一起回想“有关情节”,让同学们理解到,此时的保尔,是面对战友的坟墓,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第二次穿插,是让同学们“与伟大的保尔进行一次对话”,从而“进一步理解他,从而更准确地读出他的情感”。 第三次穿插,是引入潘子洁的生命故事,让同学们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次穿插,是指导同学们写诵读脚本,以引导学生“用心读出自己的悟”。 在我个人看来,这两课也有着共同的弱点,那就是课堂上“诵读”并没有读起来。 这两节课都定位于“诵读”,即这两节课都采用了诵读课型。所谓“课型”,有一个基本的含义,即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与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就可以称之为什么课型。定位于“诵读”,其主要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就是要朗读,就是要读起来,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进行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组织这种活动主要从两条线进行考虑。第一,要考虑如何分阶段对一篇课文进行朗读训练,如逐层深入地使用疏通文意的读法、推究文理的读法和品味意境的读法等。第二,要考虑在一篇课文的诵读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示范指导、辅助手段的运用和最佳的朗读组合方式恰切地融合在一起。然而这两节“诵读课”,从实录来看,诵读的分量、诵读的时间、诵读的训练方式与诵读的辅助手段都不够,特别是面对“班集体”的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诵读训练不够;两节课谈话、说话过多,以至于《门槛》的教学难以深入到品味、欣赏文章手法与意境的层次,《生命的意义》的教学连那一段动人心魄的名言都没有让学生进行背诵及个性化的演读。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eyuwen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