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专题教案 >> 其它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讲座(HTML版)
作者:邹立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讲座
邹立群
[三维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体例流变。
2、掌握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常用术语。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选择鉴赏诗词的角度。
2、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与民族文化的情感。
2、使学生在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得到美的濡染。
[教学设计及课时安排]
一、以大量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侧重于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形成与迁移拓展。
三、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们喜欢读古典诗词吗?
……
那你们喜欢听歌吗?
……
其实,“诗”与“歌”有着最天然的亲合力,一个不喜欢读诗的人,是不能真正懂歌和爱歌的。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有的本身就是“歌”,如《诗经》三百首、早期的词就是如此,可以说,中国的诗词,原本就是起源于“歌”,所以,中国的“诗”被称为“诗歌”,在它们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存留着“歌”的烙印,如它的押韵、它的平仄、它的结构形式、它的情感深挚的特点等,无一不是“歌”的特质的表现。因此,一直以来,乐坛上风靡着这样一种做法,那就是为古典诗词配乐,将它直接变成“歌”,如我们所知道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虽然是现代诗作,但它也属古体诗词)。此外,还有另外一种做法,那就是改写古体诗词词句或全诗作为歌曲创作。如:
1、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九月九的酒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
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
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
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
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

2.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3、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却见依稀彷佛,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4、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还珠格格》主题曲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
当河水不再流,
当时间停驻日夜不分
      ——《还珠格格·当》
山无棱,天地合,你是我永久的天堂。喔……
天苍苍,地茫茫,你是我永恒的阳光
      ——《还珠格格·梦里》
要找出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但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哪几首歌是从哪几首古诗词而来。我们阅读古典诗词的目的是使我们在阅读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这个民族和民族的文化。但由于古典诗词有它自己的特征,我们的理解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习古典诗词的鉴赏。
首先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源流与演进的过程。
二、中国古典诗词的体例流变
1、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诗经》在形式上是四言诗,如我们所学的《关雎》、《蒹葭》,就其语言而言,我们有很多成语就出于其中,如投桃报李、一日三秋、万寿无疆等,我们所学的《关雎》中就有,如辗转反侧(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
2、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
“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或“风骚”。
《楚辞》的句式为“七言”,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七言诗主要源于“楚辞”。
3、汉赋
汉代文人的主要诗歌形式,因为我们还没有学到相关作品,这里就不作具体介绍。
4、《古诗十九首》——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初出现在萧统所编撰的《昭明文选》中。关于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向来有多种推测。但千余年来,种种推测都因证据不充分而没有被确认。不但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难以确认,而且他们的写作年代也非常模糊。最通常的说法是认为这十九首古诗“词兼两汉”,就是说这其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当今普遍看法是认为这十九首古诗都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其实,无论它的作者是谁,作品的创作年代如何,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这十九首古诗不仅是文人所创作的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五言古诗,而且在人们阅读它们的时候,还能够获得感情上的同鸣。它所描写的感情范围大致上有三种:一是离别的伤感,比如《迢迢牵牛星》;二是失意的沮丧;三是对人生无常的恐惧。这三种感情都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感情基调,所以,当阅读这十九首古诗的时候,读者不免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自然就容易引起共鸣了。这也就是这十九首古诗流传千余年,依旧为广大读者所推崇的原因。
如我们所学过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韵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可以说,这首诗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技巧,以使这些诗成为中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5、乐府诗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乐府原指音乐官署,后来也用以称乐府诗。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民间歌谣,更多的是文人作品,两方面都有不少优秀作品。大量的文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歌的影响。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唐代的新乐府辞更是如此。
乐府诗人们一般按其地域将其分为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诗二类,南朝乐府的歌辞内容,绝大部分是抒写男女情爱,感情热烈而又缠绵,但显得狭窄单调。形式大抵为五言五句(但不调平仄),语言清新自然。而北朝乐府则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战争、行役、婚姻、爱情、人民贫苦生活等各个方面。体式也很短小,多数为每首四句。它们表情慷慨豪爽,语言刚健直率,风格与南朝乐府迥然不同。如《木兰诗》,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它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艺术性也很强,因此为后代广大读者所喜爱。
到了唐代,有不少诗人借用“乐府”旧题,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也有一部分诗人另创新题,进行乐府诗的创作。因此后人把这些学习“乐府”技法、风格创作的诗歌通称为“古风”,这类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6、近体诗——律诗、绝句,中国诗歌史上最艳丽的奇葩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希望同学们不要对这个名词望文生义,认为现在的诗歌才叫近体诗。
    诗歌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不是指近代,这种说法已经沿用了一千多年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古体诗除了必须用韵之外,不受格律的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
近体诗的格律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它可以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四句一首的称绝句,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字一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的称七绝。(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律诗是八句一首,它又分为五律和七律。五字一句的称五律,七字一句的称七律。八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的字数、句数都有规定,都是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那就是颔联和颈联对仗。(这个内容由学生回答,并结合下面四首诗分析。)
登鹳鹊楼                             赤壁
王之涣                             杜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钱塘湖春行                           题破山寺后禅院
白居易                                 常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
(1)李白、杜甫——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杜甫,中国诗歌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李白被举为“仙”,这“仙”对天下大事多有关注;杜甫被尊为“圣”,这“圣”对廊庙之外也多有牵挂。大唐古道,一诗仙,一诗圣,两个身影,行色匆忙,一个经常向外去闯,一个经常向家中去看望。一个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让脚步走遍祖国的美丽山川;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把目光投向民生疾苦。
7、宋词——从歌坊酒肆终登大雅之堂
词,原是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燕乐,是随着隋的统一而兴起的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以及外来音乐交融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因此,词在唐代文献包括敦煌卷子中都称之为曲或曲子。晚唐五代以后,人们或简称其为“曲子”,直到南宋朱熹说:“长短句,今曲子便是。”(《语类》)或简称其为“词”。在唐宋词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词”逐渐脱离音乐关系,即词的文学生命逐渐高于词的音乐生命,从而成为韵文中与诗并列的独特的一体。
产生于民间的曲子词,早在盛唐时便引起了诗客文士们学习创作的兴趣。当历史踏上两宋词坛,放眼望去,满目青山,遍地英雄。数不尽的名家辈出,说不尽的名篇如云;词风多样,流派纷呈,局势开张,气象恢弘,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鼎盛局面。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所收,词家达一千四百余家,词作逾两万首,词坛上硕果累累,蔚为大观,成就辉煌,终于像有唐一代文学代表的唐诗一样,成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唐诗宋词,在中国韵文天地里恰如双峰对峙,成为两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又似两水分流,灌溉着后世文学的万顷良田。
在南北宋之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两宋词坛上、乃至整个中国诗坛上熠熠生辉。李清照前期词抒发青春蓬勃的少女和少妇的情怀,词风清新婉丽,笔触细腻缠绵。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表现了一个少妇的闺怨,哀婉动人,感人至深。但南渡后命运遭际有云泥之别,词风亦翕然一变;以国破家亡的大悲剧为背景,她在词中抒写了与时代不幸相交融的个人的不幸,风格慷慨悲凉,沉郁凝重。她的一些作品,既写出了词人自己的深痛巨创,又成为那个苦难时代的缩影。耻辱的时代、苦难的岁月、不幸的遭遇,折磨了她、也玉成了她!在沧桑巨变、血风泪雨的洗礼中,完成了千古第一女词人的塑造。
词按其思想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二种,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由学生举出苏轼、辛弃疾的词例,如《水调歌头》、《密州出猎》、《破阵子》等)、范仲淹等,而婉约派词人则占主流,词人姓名更是举不胜举。应该说,这和词的出身有着极大的关联,因为词本用于宴乐场合助兴之用,这也是词为什么在唐代没有发展到高峰的原因,因为在那些诗人们看来,那些作品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这些词,有很多是语句优美、意境上凄美的。前不久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合肥13岁女生读宋词患抑郁症。当然,这不是宋词之过,不过,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宋词,它散发出来的摇曳多姿的美的确令人心醉!
8、元曲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代表人物有二个,一个是被称为“曲状元”和“秋思之祖”的马致远(请同学回答马致远被称为 “秋思之祖”的原因,并背诵《天净沙·秋思》)。一个就是写出《窦娥冤》的关汉卿。
以上,我们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下面请同学回答两个问题:
(1)概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
(2)对“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这个说法加以评价。
①历史悠久;②体例丰富;③有大量的优秀诗作;④有众多的优秀诗人等。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下面的内容,就是告诉同学们怎样阅读古典诗歌,怎样做诗歌鉴赏题。尤其是在做这类题目时,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因答题语言的不规范而失分,当然,我们讲这个内容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其实,对诗歌形式和批评术语的理解是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做这类题目中可能会遇到的专门的术语。
一、回顾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名词术语:
⑴《诗经》⑵“楚辞”⑶“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⑷“赋”⑸《古诗十九首》⑹“乐府”⑺“古风”⑻“近体诗”⑼“律诗”、“五律”、“七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⑽“绝句”、“五绝”、“七绝”⑾“宋词”、“词牌名”⑿“豪放词”、“婉约词”⒀元曲
二、其它重要术语名词
1、意象与意境
这组术语是最难的二个,我们首先从这两个术语开刀!
意象:意象就是融注情意、体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
意境: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给“意境定义:由意象构成的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在这里,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
首先,我们看看意象的一种夸张的呈现方式——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把对语意表达影响不大的词语一概省去,造成言简义丰、辞约意繁、诗情虽藏而意脉袅袅不尽的美感效果。意象组合的诗句可以产生一种似断实连,貌离神合的跳跃颤动的美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两句写悲凉苍茫之景,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是闲适温馨的气氛,感情色调上成鲜明对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羁于行程的游子心境。
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把战争中的情景烘染得历历在目。中间亦未使用动词,却有磅薄的气势,所传达的,是沉雄豪壮的感觉。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状羁旅行役,六种景物,涵盖着声响、色彩,其间又有远景和近景之分,未置动词,而人物之动态自在其中;似未抒情,然情溢于言外,时间、地点、节令亦暗含其中。
如果我们对上述意象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分析它们所形成的意境就水到渠成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了解的内容,分析上述三首诗中意象迭加形成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以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不朽。
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看似杂乱, 实则经过精心布置排列在一 起,孤立的景物就构成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这三组意象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寥。后两句写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阳独立,寂寞无言, 恍若日暮途穷一般。 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古代诗文在铺排多种意象时有两种写法,一是平行,二是加倍。这首小令可谓兼而有之。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形状、色彩来看,无不渗透着天涯浪子悲凉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文大意是: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我们再分析二首我们学过的诗: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描写了一群美丽、天真、烂漫、勤劳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作者没有将少女置于中心地位,却把少女放置在荷塘中,让她们夹杂在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丛之中。使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试想一下,在这美丽的景色和美丽的少女的形象上面,难道就折射不出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喜爱之情吗?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里,“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意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秋士”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意象了。因为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钟声”这一形象,才从单纯的枫桥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种静谧幽美、富有浓郁的历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现孤独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当然了,意象与意境这二个术语,不仅可以用到古典诗词的鉴赏中,现代诗歌中也可以得到运用。
如:《雨巷》《再别康桥》二首现代诗,分析意象和意境,就可以让我们对这二首诗得到很好的理解的把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二首诗。
雨巷                                            再别康桥
戴望舒                                           徐志摩

撑着油纸伞,独自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彷徨在悠长、悠长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又寂寥的雨巷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我希望逢着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她是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丁香一样的颜色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雨中哀怨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哀怨又彷徨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像我一样地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2、平仄与押韵: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歌的平仄总体要求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仄”规范的要求使诗歌避免了音韵单调,产生了琅琅上口的阅读效果。
所谓押韵,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的字,即称为押韵。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都为“尤”韵,称之为押“尤”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韵母相同。
押韵之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
之所以把“平仄”与“押韵”放在一起说明,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主要作用都是产生一种音律方面的效果,请同学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平仄”与“押韵”使诗歌的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3、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诗词中用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在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对仗,是诗词格律的重要内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在律诗中,要求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词中对仗的作用:使诗词句句式整齐,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4、起兴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这个词语对同学们来说,因为所学诗歌的例子不是太多,理解也还不深,但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手法,有了解的必要。
对“兴”的规范性的术语解释是这样的:先咏它物以引出所咏之物。如:
《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雎”,鱼鹰,雌雄有其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为贞鸟。在这里,以“雎”和鸣,表达了男主人公对采荇女子的忠贞热烈的爱情。《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这里以秋景起兴,渲染了一种凄迷感伤的艺术氛围;《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
5、衬托
《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种写法就是衬托。(要学生结合后一句,谈谈朱自清的《春》对这个手法的运用。)
衬托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正衬,即渲染,一种是反衬或侧面描写,即烘托。
画家在画画时,很少平均使用笔墨。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着彩,使画面的某一方面更加突出,这种加浓形象的做法就是渲染。
画家画月时,如果孤零零地画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至少会缺乏神采,但如果在月亮周围勾上几缕云彩,以云托月,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月亮就会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先说渲染,如周密在《观潮》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这就是渲染的典型应用。
再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按说,有了“鱼戏莲叶间”一句,就已经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状,后面就不必再写了的。但正是后文“鱼戏莲叶东”四句,浓墨铺排,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形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眼前。不是吗?人们要看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要把采莲船从东划到西,从南划到北。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也是东南西北地来了一遍,这些东西就不能在一处、二处买吗?这就是有意渲染。加深了木兰从军前的紧张气氛。“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几句,也是这个作用,渲染了木兰归家时的热闹气氛。
再说烘托,烘托就其实质,就是侧面描写,烘托用得好,效果比“渲染”有过之无不及。它有正衬(陪衬)和反衬二种:
正衬:有“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等。
反衬: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美衬丑、以丑衬美”等。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意思是说,杨贵妃一笑,千娇百媚,六宫中所有的美女都不美了。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蝉噪”、“鸟鸣”这种声音本是破坏山林寂静的,可在特定条件下,这一“噪”、一“鸣”反而显得“林逾静”、“山更幽”了。这种例子还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做菜的名言:“要想甜,加点盐”也正是这个道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衬托的基本手法在“情”与“景”方面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用美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
(3)、用衰败之景衬托人的昂扬、欣喜之情。
衬托在(2)、(3)方面的作用,《诗经》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归还时之作。
(4)、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
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衬托的“渲染”和“烘托”是二个很好的艺术手法,对于加深艺术形象,突出事物特征,使美的事物更美,丑的事物更丑,是有很好的作用的。要想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二个手法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掌握。
6、讽喻
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毛诗序》中所说“风,讽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考察的。从客观作用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错误而改过。
例如:杜牧的《江南春》、《泊秦淮》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写“南朝时所造的四百八十座佛寺,寺院中的无数大小楼台,全笼罩掩映在那一片迷濛的花烟林雨里”。借古讽今,以“南朝佛教盛行”,讽喻晚唐统治者滥用人民血汗钱大建佛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们唱什么乐曲,由听者品味和情趣而定,她们为了生存,是没有决定权的。可见,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应是那些醉梦生死、不问国事的享乐者!《玉树后庭花》,是亡国艳曲,可在晚唐国势衰微,内忧外患并交的时候,有人居然不以国事为念,反而用这种靡靡艳曲寻乐。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婉曲轻利的风调中表现出尖辛的讽喻、深沉的悲慨和无尽的感喟,这实是有因而发。
7、重章叠句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这种艺术结构的作用可见一斑。
这种结构在音乐中使用最多,常见有“ABB”和“ABA”二种格式。下面我们就听一首歌,也轻松一下。
播放《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由学生辩别属于哪种格式,分析其作用。
分析作用: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往往对诗歌的艺术气围和意境起着极强的营造作用。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可以加强抒情效果。如二首《诗经》中的诗——《关雎》和《蒹葭》。
第三课时
[导入]
通过前面二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应该已经可以很好地进行诗歌的鉴赏了,这节课,我们就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作一些补充说明。
诗歌鉴赏的角度大致由二个层面构成:一、语言技巧层面;二、内容情感层面。
一、诗歌的语言及技巧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中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字:注意关键性的词语。
1、动词:
例一: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这本是寻常之意,但诗人讲究锤炼字句,用“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色富有生机。
例二: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炼字上,本诗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受,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时,“落”为“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例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四: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使洞庭湖的景色气魄宏大,气势壮观。
例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例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非诗句,但这一联句所用动词极佳,值得品味学习。)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在这里使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作者是放任青草蔓生,一个隐身世外不求闻达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修饰语: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长烟落日孤城闭)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但后一句还隐含军情紧急之意。
例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如叠词、颜色词等
叠词有二个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这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例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韵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也增强了这首诗的韵律美。
例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例四: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例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精秀特绝,“火红的荷花凋谢了,只有一缕芳香残留,如玉的竹席使人感到了凉意,使人感受到新秋”。色彩的对比更突出了秋意之浓。
例六: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用得极为传神,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青翠喜人的江南春色。
(二)、写法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衬托的写法或其它修辞等。
例一: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
划线句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静谧。
例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这三组意象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寥。
例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这样,就把抽象的愁思写得形象可感。
例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此二句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写出了冬雪的皎洁、明丽和飞动。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例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双关的方法,组成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此二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
二、诗歌的内容情感
内容情感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所以,在内容上情感我们要“会抓点”,“会术语”。
(一)就内容方面而言,要注意一些哲理性的诗句。
例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例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例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诗句借用自然风光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例四: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此两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其间也蕴含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失。
(二)还要注意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如前面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
例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
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于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例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此两句运用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例四:例四: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此两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其间也蕴含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失。
(二)、还要注意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如前面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
例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
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于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例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此两句运用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例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两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慰问及祝愿,是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
像这一类的题目,往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品读,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
如李清照:
李清照 (1084~?),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结合她的生平,对二首词的情感作出你的把握:
例一:
(一)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二)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风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省),生于河南巩县。诗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唐代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20岁后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诗人李白结识。746年到长安,以无由仕进,留滞10年,生活贫困。安史之乱,叛军陷长安,只身逃难,为叛军擒获,后送往长安。旋又逃出长安,奔赴凤翔,肃宗任为左拾遗,后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颠沛流离,乃远走西川,投奔当时任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刺史的诗友高适。长安收复后随从还京,以救援房琯被贬华州司户参军。
例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乱,热爱生活,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情感。
诗圣杜甫由于生逢干戈不息,饱受兵祸战乱之苦,感怀伤时和忧国忧民构成了杜甫诗的主要基调,他的诗歌则多雄浑奔放,沉郁悲凉之作,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沉郁顿挫的诗风造成了老杜诗苦,他的诗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悲愤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有《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怀伤时,也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侠肝义胆,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失意无奈。
三、训练:
(一)、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古代诗词赏析的考查要求是: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读懂。
对古代诗词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古代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试题特点
古诗词赏析题近年来受到重视,逐步成为一种常见的考题。其难度不是很大。这类题就内容看,一是选材大多来自课文中学过的古诗词。二是所考内容一般是常识记忆、名句理解、内容把握(包括中心意思、所抒感情、抒情主体、象征意义等)、修辞手法、诗词意境、表达技巧等。就题型看多为选择题,近年出现了部分主观题,如填空题、简答题以及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题等。
(三)、范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①.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②.词中以“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③.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分析]这是一个古代词鉴赏题。第1题是从基础知识方面考查,A项考作者,错在辛弃疾应为宋代人,不是唐代;B项中“西江月”应为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D项“见”应读为“xiàn”是通假字,应为“现”。正确选项是C。第2题从句子意思方面考查。做题的关键是结合横线后面内容的提示而理解,这些内容包括:乌云密布和增加画面美感。而词中明确写到雨的是“两三点雨山前”,但与提示结合不太明显,只有“七八个星天外”,用星星的远和少暗示乌云的浓密而迫近。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美感。第3题的横线上应填“丰收景象”,正是因为看到、闻到“稻花香”,预感到“丰年”即将来临,作者才能在暴雨即将来临之时心中还充满了喜悦。
[答案]:①.C  ②.七八个星天外  ③.丰收景象
2、 选出对下列两句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A.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
B.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风吹拂,梨花盛开的美景。
C“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
D.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老师问:从这两个题中你可以看出,这类题考查的重点在哪里?
学生试总结。
主要有:
1、重点作家、作品、朝代及古诗词常识。(识记积累)
2、理解古诗词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联想想象)
3、体味意境,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诗词内容。(背景)
4、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典故、象征、修辞等。(体味)
[提示]:对古诗词的阅读欣赏,考生应予以重视。因古诗词意境丰富、语言又含蓄,而且具有跳跃性。做这类题应整体感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准确地欣赏古诗词。
(四)、检测题
1、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句略作赏析。
答案:(1)C  (2)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2、读苏轼的《浣溪沙》,完成1—3题。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呻鬲图画。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解析:这道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古诗词的赏析,难度有些大。第l题要求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幅画面,要注意描述与翻泽的区别,描述更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示例:“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第2题要求谈淡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如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与第1题不同,解答略;如哲理,即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如作者的情感,则要考虑词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第3题考查积累和拓展的能力。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3、(1).选出对杜甫《春夜喜雨》一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2).(加分题,考生可做可不做,做对了加3分)
除上述写春外,你能否再写出夏、秋、冬景的诗句各一句,并写出其作者?
(1)夏景: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
(2)秋景: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
(3)冬景: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本题为加分题,要求从严,答案略。(诗、词、曲、赋)皆可,文不行。

文章录入:邹立群    责任编辑:邹立群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