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例简述] 这是李真微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7期) 教学程序: 一、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脉络。 二、顺向分析 分析第一部分,仍按课文思路抓住时间的顺序往下理。这一部分主要是记叙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经历,顺着读下去条理清楚,浑然天成。 三、逆向分析 1.读全文的结尾段。教师提问:读过这段话,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来? 学生回答:两个。一是为什么竟将小说结集付印?二是为什么称之为《呐喊》。 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逆推一段,找到问题一的答案:结集付印主要是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 又上溯一段,找出问题二的答案:①未能忘怀当日自己寂寞的悲哀;②慰藉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③不愿以苦的寂寞传染给青年,所以要呐喊。(这样,阅读就上溯了三个自然段。) 2.教师提问:鲁迅过去不愿写是受什么思想支配,后来接受了朋友们的哪些意见和观点? 学生上溯一层,从“假如一间铁屋”段中找出“不愿写”的两个原因:①认为黑暗的旧社会无法摧毁,②认为觉醒之后的人们死得痛苦。接着又找出:鲁迅在朋友们启发下,认识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而“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样,阅读就又上溯了三个自然段。) 3.教师继续开掘:在这以前鲁迅先生不是感到很寂寞吗?既然如此寂寞,又为什么这样容易奋起,一触即发呢? 引导学生上溯到他产生寂寞的原因:他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狂热和认识的简单,看到了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他一面确有消沉,一面又冷静下来,更深刻地分析,寻找革命之路,终于一发而不可收。 [评 析] 阅读课课堂教学艺术主要从三个要素上表现出来,一是教学方法,二是教学手段,三是教材处理。 此教例在教材处理上显现出艺术功力。 教材处理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顺向处理,二是逆向处理,三是选点辐射,四是跳跃前进。 此教例采用了逆向处理的艺术方式。 逆向处理教材,需要教师深厚的阅读功力:精确地理解教材,洞悉文章的“文路”。 逆向处理教材,需要教师高超的策划水平:从教材中牵引出可以形成教学步骤的内容,设计成课堂教学的“教路”。 我们咀嚼教例中教师的几个设问,深深叹服:它们精要准确,引导着学生层层深入地去理解课文的真谛。 学生在教材面前,往往是不着要领;学生在难度很大的课文面前,往往是一片茫然。此教例寥寥几问,就使学生面前一片清晰,个中蕴味,值得反复品评。 笔者从中悟到: 不管是顺析,还是逆析,首要的是对教材的理解能够“批大隙,道大款”“游刃有余”。 这是实实在在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