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课堂艺术 >> 正文 今天是:
用动听的音乐让语文课充满活力
作者:杨源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10
 

用动听的音乐让语文课充满活力

语文在学生的心目中倍受冷落,君不见:他们常常醉心于数学的灵活、英语的时尚、化学的神奇,但对语文却很少去关注。其实,不仅在学生心目中,甚至在有些教师心目中,语文课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如果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或者从社会影响去找原因,是并不客观,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的灵活与僵化,才是真正制约语文发展决定性的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法,注意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尤其是音乐的引入,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 

 音乐,让语文课书声琅琅

诵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抓好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诵读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 从汉魏六朝到南北朝,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诵”,学生往往是自己朝吟夕读,甚至背诵,文字读顺,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住了,同时还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宋朝的朱熹也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在朗读过程中,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才能达到理解、记忆、运用的功效。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反复地朗读,学生并未真正心、眼、口、耳并用,收效甚微。如何让诵读发挥它的作用呢?

把音乐引进课堂吧。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情感。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课文。仅枯燥地朗读只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而音乐的介入让课堂诗情画意,充满美感。人们易对美丽的事物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极大的热情,他们愿意开口读、用心读、有感情地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

有些课文清新小巧,有如泉水叮咚;有些课文大气磅礴,有如长江大河;有些课文细腻含蓄,又象和风细雨;有些课文激昂热烈,恰似狂风骤雨。所以音乐的选择非常关键,不恰当的音乐非但对课文理解没有帮助,还有可能阻碍学生的领悟。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感情应该与课文相近,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比如《金黄色的大斗笠》,我选用的就是轻松愉悦的钢琴曲《梦中的鸟》,在跳跃的音符中,学生们仿佛能看见那孩子们嬉戏的身影,清脆的笑声,甚至可爱的小脚丫,音乐让文字再现成动感的画面,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很自然地就把握好了。再比如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因而在朗读时我配以雅致、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用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走近作者,与他一起呼吸。一起思考。“音乐和诗歌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学生从音乐中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从听觉中感受诗的气氛,把握诗歌主题的总基调。

 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课内文章朗诵感兴趣,而且主动地去朗读课外读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于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

  音乐,让语文课情文并茂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和语言一样,都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但音乐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更细腻、深刻、生动。 如果说人类创造了音乐,音乐也教化着人类,孔子听完大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们的情感是相同的,人们的感受是一致的。音乐创造了巨大的魅力。  适时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让它走进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借助形象进行记忆,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大有裨益。

我语文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1、用音乐巧导入。

 开讲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所以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比如在讲授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前,我配上古朴悲凉的音乐诵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把学生带入有着的“西斜”的“月亮”,“粗嘎嘶哑”的“乌啼”,“清霜”的“星子”的美丽古城。那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敲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也撞入学生的心海里,学生浸染在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中,随着张继由伤心而失眠,由失眠而不眠,由不眠而彻悟,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脉胳。

 2、用音乐造高潮。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堂好课应该是波澜起伏、高潮迭出。我常常在教学中,用音乐刺激学生,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后,我播放了《思乡曲》,让学生在乐曲中思索,在乐曲中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一同呼吸、思念、悲伤、无奈。在感伤的音乐声中,作者感染了读者,读者理解了作者。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异常活跃,发言积极而主动,课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文章分析水到渠成。音乐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音乐妙结尾

许多老师很注意导语的设计,为授课创立情境,但往往却忽视讲课的结束技巧,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就是简单的布置练习,并未抓住这一时机延伸和拓展知识。这时如果巧妙地运用音乐,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金波的童话《盲孩子与他的影子》时,我以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学生跟着旋律一边唱一边想,爱的真诚、爱的温馨也似乎溶入了孩子们的心田。学生“课后一句话心得”写得极其精彩,“爱在付出中得到,爱也在付出中完善”“爱的力量无坚不摧,它能使敌人变为朋友,恶意成为友善”“心中有爱,每一天都是明媚的春天”……恰当的音乐结尾,使学生产生了新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

 音乐,让学生浮想连翩

 被称为创造之父的奥斯本也称:“想象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爱因斯坦更将它放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我们多彩的人生。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大天地,它几乎突破了一切时空的限制,可以让人的思绪自由飞翔。而且音乐所表现的主题相当宽泛,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少年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所以说音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1、用音乐进行课文再创作。

仍以《乡愁》为例,这首诗是借几种典型的事物来反映不同时期的思念。我让学生伴随着《思乡曲》,任取一节将课文展开。音乐刺激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有的将儿时与母亲分别安排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母亲站在高高的山岗上,风吹动着她的衣襟,一如她始终挥动的手,甚至写到“天在下雨,人在流泪”。有的则将这一离别放于月朗星稀的晚上,母子俩相顾无语,只有虫鸣在诉说着离愁……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这些常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其实渗透了丰富的“有”。以音乐为媒介,引导学生创立新的审美视野,把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地方,通过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让学生在音乐中对课文的再创作,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用音乐辅助作文训练。

我曾以著名的钢琴曲《蓝色多瑙河》为音乐材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用文字反映音乐。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是永无止境、不可估量的。有学生想象有水草,有游鱼,有海鸥,有帆船,有动有静,有形有色,叫人目不暇接了。而还有的学生把它看作是天空风云图,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云朵的形状和变化,美不胜收。

 音乐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  如果把音乐称为桥,那就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浮想连翩,让想象插上翅膀飞起来吧!

语文教学借助音乐语言,把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去叩击学生的心灵,给语文课注入了活力。 你也来试试!

文章录入:杨源    责任编辑:杨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