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教例评析 >> 正文 今天是:
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18
 

 

[教例简述]
这是熊芳芳老师的一个教例。
这节课在湖北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课时一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1.理解。
①读变化——读课文开头三段与课文结尾三段,理解山村由贫穷、落后、封闭走向了富裕、文明、开放。
②说变化——学生们用“过去……现在……”的句式组织课文内容,进行说话,如:“过去山上收几颗粮食,现在会选良种、配农药、用化肥了”……
过渡:课文的特点在于用事实说话,让我们来品味作者是怎样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说事实的。
2.品味。
①老师读4—7自然段,有意不读“竟然”、“却”、“总算”、“确实”、“果然”、“真个”六个词。同学们评议这些词删掉后的表达效果如何。将这些词还原,学生朗读课文4—7段,体会这些词的读法。
②村民们看解放军,是“竟然每天都洗脸”、“竟然每天都扫院子”,现在请同学们从解放军看村民的角度,用“竟然”来说话。如“村民们竟然不洗脸”、“竟然连厕所都没有”……
③同学们说的,正表明了山村的贫穷与落后,面对这种状况,解放军是怎样做的呢?师生一起品读第11段。
④解放军做了实实在在的事,说了实实在在的话,文明的春风吹进了山村,它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现在让我们再用“竟然”一词,来说说山村的巨大变化。
过渡:山,其实还是那座山;沟,其实也还是那条沟。有了部队在春风中播下的文明种子,山村也就有了丰硕的金秋。如今事隔11年,山的那一边又是什么样子呢?现在,假设中央电视台组织一个小记者团去山村采访,大家愿意去吗?
3.运用。
同学们根据生活的真实发挥想象,“编辑”“一分钟新闻”,学习用事实说话,并进行“现场解说”。
(同学们“采访”的角度有:山村新环境,小学的变化,山村的群众艺术馆,山村的工业发展,大学毕业生回山村之后,跛子的经商,三十岁的桂花的生活……)
[评 析]
这一节课,内容扎实,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在“理解、品味、运用”三个教学板块中,教师都能巧妙地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以此为依托进行有读有品、有品有说的课堂活动,生动的教学局面形成在每一个教学层次中,学生情绪热烈,争先恐后,以致于在最后一个学习板块中出现了有声有色、情采飞扬的佳境。
这就是教学生动的艺术带来的高效学习。
那么,什么是教学生动的艺术呢?
课堂教学活泼热烈,有情感,有趣味,有活动,有训练,有积累,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生动;课堂上的开讲好,收束好,有起伏,有动静,有张弛,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生动;课堂结构新颖,教师的讲解精彩,师生配合默契,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生动。因此,我们说教学生动的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不像“课的起始艺术”、“掀高潮的艺术”那样单纯,它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呢?
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从教学的实际过程讲,大致上应注意这样五个方面:第一,教学结构优雅;第二,教师情致丰富;第三,学习氛围浓郁;第四,有效活动充分;第五,学生身心愉悦。
教学生动的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高尚境界,是高效率教学的突出保证,也是一位有修养的有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的重要标志。
教学生动的艺术,应成为我们执著的追求。

文章录入:eyuwen    责任编辑:eyuwe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