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课堂艺术 >> 正文 | 今天是: |
创新阅读能力培养方法探微 | |
作者:周崇典 文章来源:原载《中学语文》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28 | |
一、对比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不能更新。对比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好方法。在教学中,要采用对比方法,把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比较。如同一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不同作家、不同流派的文章进行比较。边比较,边学习,时间短,密度大,效果好。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同样是小说,人物描写手法、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例如在学习《醉人的春夜》时,先用曲线图把陈静的心理变化让同学们标示出来,然后与《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变来变去进行对比,找出有何不同。经过讨论,同学们即能得出两课的不同点是;《醉》文是借陈静的心理变化来侧面写小伙子的高尚品质,陈静在结构上起穿针引线、使故事情节曲折的作用;《变》文则是通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自身表演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走狗形象,采用的是正面描写。 二、直观法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某项知识也好,某个事物也好,如果用语言解释,可能说了半天,学生仍然不好理解。但采用挂图、课文插图等形式,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就会收到画龙点睛的积极效果。如讲《白杨礼赞》时,先简单几笔在黑板上画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让同学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风格三方面去分析白杨树的形象,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着力运用鲜明的形象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让他们真正融入到作品中去。 三、迁移法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能力迁移的培养,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语文课堂以外的语文知识。如教“否定句与肯定句”时,参照教学上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三个负数相乘得负数的道理,说明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达肯定的意思,三个否定词连用就是否定的意思。在教《葫芦借判断葫芦案》时,对课文中的“笑”所表现的人物心态进行分析,然后出示《红楼梦》第四十回的一段摘录,让学生分析其中每个人的“笑”表现了他们的什么样的性格,同时,让学生在课下阅读鲁迅的《祝福》,分析祥林嫂“三哭”、“三笑”的背后揭示了什么主题,让学生细心地体会生活中周围人们的一颦一笑所表现的内心活动。这些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积累法 叶圣陶指出:“‘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思想心思的工具,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阐述了“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字、词、句、篇和多读、多写、多念、多改;阐述了语文训练的重要性。孙起孟先生说:“一般说来,辞不达意的病源是词汇太贫乏,或不懂得选用适当的词儿,没有准确的词表达意思和印象,是写作者的通病。”没有丰富词汇的作文就像失血的婴儿一样苍白无力。为此,需要学生每天做二百字左右的摘抄笔记。摘抄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用来充实作文语言,陶冶情操,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哲理,寻求生活指南,鞭策自我,塑造自我。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有助于作文语言的生动、丰富、恰当得体。摘抄优美的散文、精粹的小诗、精彩的文章片段,可以从中体会语言的凝炼美、含蓄美,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此外,还可利用办手抄报、开展读书笔记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养成爱看书、勤写作、多积累的习惯。 五、感受法 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是所谓的“移情入景”,“醉眼看花花亦醉”。如《听潮》一文中,面对“疯狂”、“汹涌”的海潮,妻子的感受是“楼塌”、“战栗”、“怕”,说明妻子爱的是幽静、和平、愉悦的海景,而“我”却感到“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爱的是愤怒的海,从中体会的是海的气魄,海的力量。“妻子”和“我”的不同感受,反映了对同一境界,因爱好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感受也会不同,甚至相反。 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生活感受,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才不会给人以无病呻吟的感觉;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我们应鼓励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心: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的,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领会到生活的启示,还在于它往往能激发灵感,产生非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成功的标志。 六、求异法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营造一种适合学生进行创造与实践的环境,帮助学生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使学生较顺利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求异创新。多元运思“一题多作”、“一事多作”恰好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学习《从三到万》一课,同学们知道了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提炼出不同的论点后,可让同学们发言交流,互相启发,再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新论点:①循序渐进是学习的规律;②简单的类推必然导致失误;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④浅尝辄止最终会自尝苦果。 七、想象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习前,指导学生请读,即对新情节或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而是合起书来让学生自己先设身处地地想象。如教《皇帝的新装》时,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步;读到“来了两个骗子”可让学生想象一下骗子会怎样行骗……这些问题当然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来作合理想象,答案当然不是唯一的,只要说得有理,这种思考力就是创造力。 (发表于《中学语文》2001年第11期)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