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时文赏析 >> 正文 今天是:
“山中访友”,不亦乐乎?
作者:杨亮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6
 

     “山中访友”,不亦乐乎?
         --《山中访友》阅读感悟文中的奇、美、妙
                  广州市赤岗中学   杨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一篇美文,见之奇、赏之美、品之妙, “ 不亦乐乎?”走进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穿过那山林,徜徉那涧边,那“山中的众朋友”就会一个个向你走来,与你互诉心声,带你走进那童话般的世界!
一、 物我互诉之奇
初读题目《山中访友》我还以为作者是要到山中访问一位老朋友哩!当细读文章正文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探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访”是虚拟的,作者虚拟了对话情景,是在心内与自然对话,形成一种心理场,创造了一种自身精神的激荡、飞升、远游的自由活动,与大自然沟通,陶醉在欢欣之旅,迷醉在物我的和谐之中,沉醉在精神家园的享受之中。这种心理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这种探访又是真真切切的,毫无雕凿之感。
回归自然,不亦乐乎?用山泉姐姐的明镜,“照出我的浑浊”,摧人自悟自醒;与溪流妹妹唱和一首小诗,叫人焕发青春、永远年轻;让白云大嫂精心护理好月亮和天空,天空也会“露出湛蓝的笑容”;聆听瀑布大哥那雄浑的男高音独唱,无不叫人拍手叫绝,视同知音;看看“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又叫人琢磨着那“清澈的禅心”……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里,家人相聚,朋友倾心畅谈,岂有不乐之理?
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这才出现了物我互诉的奇迹。
李汉荣散文《山中访友》奇特力量在于:不光是作者本人陶醉在山林、小溪、白云之间,而且以极大的震撼力引人共鸣,让读者也个个都心驰神往,让人无不亲近大自然,酷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二、 漫想象之美
作者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是借自由的联想、浪漫的想象之笔来表达的。
最为浪漫的想象是作者走进树林的那一段:“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在这段里,作者用“物化”手法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极生动地表达了陶醉在大自然中的欢喜欢乐欢悦之情。
还有,“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是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三、 人称转换之妙
   为了感情表达的需要,作者在文中还巧妙地转换了叙述的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介绍,有时感情强烈了,又用第二人称倾诉。例如第3自然段,第4句用第三人称介绍古桥是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第2句用呼告语自然过渡(呼告语:如“德高望重的古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喂,云雀弟弟”等),从第三人称到第二人称过渡得天衣无缝。第3句到本段完均采用了第二人称“你”。用第二人称的妙处在于:似面对面地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文章录入:杨亮    责任编辑:eyuwe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