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导写 >> 写作技法 >> 正文 今天是:
咏物明理
写作技法漫谈(6)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发表于《语文世界》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9
 

  世上万事万物,由于普通,往往不被人重视,这就是所谓熟视无睹。而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人,却又往往选择它们,对它们沉思,从它们身上展开联想,在它们身上融汇进强烈的思想感情,利用它们表达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咏物明理。

  “咏物明理”不同于“托物寄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咏物明理”之“理”来得直率,来得爽朗。第二,“咏物明理”的之“理”的文字更多,情感更强。

  要说“咏物明理”的写法,我们可先读读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的节选: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

  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是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颠,只有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里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落在石缝间而凄凄楚楚。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   

  《石缝间的生命》从全文而言,是借小草、小花、松柏写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这就叫做“托物”。   在作者的笔下,作者表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笔力集中在特征分明的“根”上。这生命之根,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也将引发作者的议论。这就叫做“定向”。

  在“定向”的同时,作者对所托之物进行了精美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努力地逼真地表现出了所写之物的外貌形态——很明显,这是为了下一步的抒情与议论。这就叫做“蓄势”。

  然后作者用大量篇幅,海潮般地倾泄出心中的感悟。

  他赞叹立足于石缝间的生命的价值,他评说石缝对于锻炼生命的意义,他希望一切生命都应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生存环境。

  原来,写小草、小花、松柏并不是为了表现它们,作者将它们作为自己情感的化身,演绎出丰富深刻的情与理。这就叫做“开掘”。

  原来,“咏物明理”的文章是可以这样来写的:选定事物→思考定向→描写蓄势→开掘议论。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