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专题教案 >> 其它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杨先元    文章来源: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7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湖北沙市第十一中学  杨先元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各篇课文叙写了普通人,表现了生活中各种形形色色的“爱”。《阿长和〈山海经〉》以动情的笔触,写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感激与怀念。《背影》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台阶》一文,从儿子眼中,我们看到了对创业维艰的父亲的无限关怀。《老王》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虽然穷苦卑微但极有道德良心、极其纯朴的好人的后半生。《信客》褒扬了一位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高贵品质。
    同学们学习本单元时,应注重朗读,在熟读中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味文章中透露的浓浓深情,并学会体会生活中的“爱”,写出充满爱心的文章来。
    同学们还应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会关注、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培养自己的爱心、同情心;培养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培养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阅读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记实性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文章中传神的描写。教师可精心设置一个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引发对全篇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位“长妈妈”,她给鲁迅讲的故事使我们对百草园更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其实关于“长妈妈”还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动的事情呢!同学们想了解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阿长和〈山海经〉》这篇课文。
二、漫谈感受。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决。
    2.如对课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学生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点拨,但不宜过于深入)
    3.谈谈自己读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话题)。
    同学们的话题可能涉及到: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阿长的性格特点;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归纳。
三、讨论形象。
    设问: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举出例子。)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1.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2.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不说“死掉”而说“老掉了”,是避讳修辞;而关于长毛的传说,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平军。
    4.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讨论这一点,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经》——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此时“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后来,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即是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别人“不能做”,“她却能够成功”,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四、体会感情。
    1.设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讨论、明确:不大佩服——产生敬意——憎恶——感激(新的敬意)——怀念
    这是文章的线索。
    2.设问: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课堂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3.读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五、探究写法。
    1.详写与略写。
    设问:文章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详写与略写的内容略)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传神的描写。
    设问:文章对阿长的描写有些什么特色?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第一、善于抓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如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既绘形又绘声。
    第二、善用比喻。一个“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阿长的睡相。
    第三、善于修饰语。如写阿长的叮嘱,用“郑重”一词,写阿长因我不开口说恭喜的神情,用“惶急”一词,准确地写出阿长的神态。
    小结: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这是在我们的写作中需要学习和加强的。
六、交流体会。
    学生自主发言,将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的体会告诉给同学们,交流一下。
    教师总结:阿长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详略结合的写法;传神的描写。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篇幅较长,教师可抓住文章的重点,关联全篇,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脉络。关于写法,则提倡由学生自主发现并在写作中效仿。采用板块式教学思路。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生字及难句理解)
二、重点研读,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谈一谈:文章中阿长的形象最为动人、作者最为动情之处是在课文的哪一部分?说说理由。(结合课后练习三重点讨论、讲解22-26段)
    齐读22-26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速读全文,寻找关键词句,概括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问题研究,形象分析。
    1.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2.探讨一个问题,体会传神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学用结合,指导写作。
    1.结合课文讨论详写与略写结合的好处。
    2.口头作文,说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整体情况,又能鲜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提示:除了注意详略写之外,还应注意传神的描写。)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学生对“阿长”这一人物并不完全陌生,知道她只是一个保姆,课文标题却将她与《山海经》放在一块,这很奇怪。这一创意就以学生猎奇的心理作为突破口、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采用人物理解和感情变化作为教学的双线结构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导入语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长妈妈”只是鲁迅的一个保姆,用那时的话说,就是一个下人,没有文化,她也《山海经》之间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寻求问题答案。
    分别在读课文1-5段、6-18段、19-26段、27-29段、30-31段的过程,了解各部分表现的阿长的特点及鲁迅对阿长的感情。
三、小结,归结人物形象及文章线索。

【资料整合平台】
    ·《鲁迅生平史料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课文扩读材料
                                    几件小事(作者:叶至诚)
    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我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我也从此遵循到现在。
    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讲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侯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的集邮册页的榆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背  影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经典散文,教学的重点应为引导学生感受父子亲情、品味朴实而动情的语言、体会突出最为动情的瞬间进行写作的好处。本设计注重精心设置主问题,引导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并进行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课型为阅读品味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唤起亲情体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也许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并不经意,但在特定的环境中,那种对亲情的感念便会涌动在我们的心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便是作者朱自清抓住特定环境下的亲情瞬间写下的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初读,寻找亲情瞬间。
    1.作者回顾。
    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生字读音。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设问:找出文章中写背影的文字,说说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哪一段,并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交流、明确:(四处背影略)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因为此时作者写得最详细——先写外貌、写衣帽,然后写动作,用特定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三、品读,体味亲情涌动。
    1.品读课文,准备探究下面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从而着力地进行描写?
    2.提示探究思路。
    ①分析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
    ②品味父亲送行时说的几句话;
    ③父亲的身体状况。
3.小结。
    在祸不单行的家境中,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他将儿子的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是何等的爱子之心!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父亲还要安慰儿子,送行时又细致入微地关照。买橘子要过铁道,体胖的父亲爬起来非常费劲,但是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想到这些,就在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时,“我”的良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所以“我”哭了,父亲此时的背影便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四、朗读,回味亲情表现。
    1.体会其他三处写背影的文字的作用。
    第一处:点题、悬念;第三处:表现格外依恋、惆怅、悲悯、辛酸之情;第四处:再现“背影”,表达思念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篇课文突出背影,抓住最为动情的亲情瞬间成就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这种写法对学生作文有着深刻的启示。本设计侧重于唤起学生的亲情体验,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幅画面,或者一个瞬间,它使你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并终身难忘?请描述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就是作者抓住最为动情的瞬间——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成就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
二、整体感悟。
    1.范读。
    2.自读。找出最感人的一段文字,并复述出来。
    3.其他同学评点复述的情况。
    (普遍问题是,复述得没有原文那么感人,原因在于没有突出特定的环境。)
    4.研读课文,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三、方法体验。
    1.小结课文写法:文章之所以感人,不仅因为作者写出了亲情瞬间,而且写出了其特定的环境。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想一想它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四、写作训练。
    整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及其产生的特定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表现亲情的记叙文或散文。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情感体验课。
教学步骤:
一、带着感情读。
    1.熟悉课文,整体把握文章主题。
    2.品读课文,讨论“研讨与练习”题二并重点品读父亲所说的几句话。
    3.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二、变换角度说。
    要求:以父亲的角度叙述课文,注意揣摩父亲的心理。
三、体验情感问。
    设计一个“真情面对面”活动,请一个学生当朱自清的父亲,一个同学当朱自清,一个同学当主持人,其他同学当嘉宾,一起走进父亲的情感世界。
    主持可以从如下角度设计提问:
    对朱自清的父亲:①为儿子送行时的家庭背景;②为儿子做事和对儿子说话时心里的想法。
    对朱自清:①离别前后对父亲看法的转变过程;②写此文时对父亲的情感体验。
四、充满真情写。
    体会结尾处作者的情感,为作者写一封回信给父亲。

【资料整合平台】
    ·《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课文扩读材料
                                           父亲的信
                                            胡智慧
    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作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的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的很,不但对我每次保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后面才载有殷切的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钢笔,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写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异常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时却没有这种感觉。父亲象是在无意中才写了这封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对我是否有怀念之意。我总是平静的读父亲来的信,象是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
    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你把写这些都成了习惯,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的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二父亲却在永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父亲的名字。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台  阶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学的重点在于把握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及体会记叙中描写的作用。采用板块式教学思路。
教学步骤:
一、整体阅读,把握情节。
    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要点: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要点: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要点: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二、集中讨论,分析形象。
    设问: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四、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学生发言。
    小结: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五、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老  王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散文的核心是讴歌一种善良的人性,教学时应着重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并了解“我”的善良与对老王的关爱。宜采用对话式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虽然不被人重视,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中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朗读课文。
三、形象分析。
    1.自读课文,试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作一点说明。
    如:“孤苦”,亲人很少;“凄凉”,身体不好,生活条件差;“老实厚道”,他需要钱,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善良”……
    2.着重分析老王“善良”的表现。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照顾老王的生意;老王送香油鸡蛋,也付钱给他;关切地询问老王的生活。
四、情感体验。
    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2.“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要关爱弱势群体;
    ·要培养平等观念;
    ·要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3.你的周围有类似于老王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写法探究课。这篇散文材料琐碎,但作者竟能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有面的整体,使读者对老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是学生作文中的一大难点,本设计就以写法探究为主要内容展开。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
二、列写提纲。
    1.学生列提纲。
    2.课堂交流,教师评点归纳。
    作者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行文。
    首先写老王的职业,这是老王谋生的手;其次写他的生理缺陷,指出老王谋生的困难;接着写居住条件。这部分按逻辑顺序来写。
    接下来按时间顺序写。共四个片断。前两个写他为人好,第三个写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最后详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
    3.思考:这些内容表现了老王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善良)
    4.思考: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学习体验。
    作者如此行文,给我们的写作什么启示?
    ·对于庞杂的材料,我们应注意写作的顺序。
    ·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还要突出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四、写作训练。
    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他的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点。
    2.作业:写一篇作文,记一个人,注意学习本篇课文的写法。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品读课。本文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看似平淡之中含有作者深深的感慨。本设计试图从“品”的角度来领会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及其厚重的人文内涵。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漫谈感受。
二、介绍背景,加深体验。
    1.介绍如下背景资料:
    ·解放初期相关资料;
    ·文革期间相关资料。
    2.结合背景资料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苦”与“善”。
三、教师引导,品读课文。
    1.思考:文章除了所叙之事本身而外,哪些词句能表现出老王的“苦”与“善”?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
    ·有直接表现的,如“此外没有什么亲人”、“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有含蓄其中的,如“荒僻”、“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2.思考:哪些词句能表现出“我”对老王的关切、感激?
    ·有直接表现的,如“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含蓄其中的,如“强笑”、“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3.完成“研讨与练习”题二。
四、朗读回味,归纳主题。

【资料整合平台】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y/03-yang_j/yang_jiang.htm

信  客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自读难度不大,因此宜设计导读课。重点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脉络。
    ·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为什么成为一个好老师、校长
二、研读两个事迹。
    1.找出重点事迹。
    ·一个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
    ·信客遭人诬陷。
    2.两个事迹表现了信客怎样的品性?
    ·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
三、讨论三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信客为什么希望死后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3.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四、完成两项活动。
    1.比较本文与《背影》、《台阶》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
    2.为信客的墓碑写一段文字,注意模仿本文语言。
【资料整合平台】
    ·http://bookcity.dayoo.com/books/subject/yuqiuyu/index-yqy.htm
    ·《文化苦旅》(余秋雨,东方出版中心)

 

【综合性学习指导】

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目标:
    1.唤起学生对普通人的关注,尤其是对弱者,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4.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培养爱心、同情心。2.口语交际。3.记叙文写作。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分组:课前两周(需含两个双休日),学生自主选择本单元的三项活动之一,并选定负责人。
    2.教师对活动步骤应分别提出指导性要求:
    对第一组同学。
    ·应走入需要帮助的同学的家庭,对同学有个清楚的了解。
    ·讨论:怎样针对伙伴的具体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怎样使每个人(包括助人者与受助者)都感到集体的温暖?
    ·将讨论结果整理出来,形成书面材料。应力图让这份材料打动班内的每一个同学。
    对第二组同学。
    ·应走上社会,与社会上的弱势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处境。每个同学都必须充分认真写好与他们交往的日记,包括他们的外表、说话的神态和内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等。
    ·讨论:与这些弱势人员交流后的思考所得与感受。
    ·将讨论结果整理出来,形成对弱势群体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写成书面材料。同样应力图让这份材料打动班内的每一个同学。
    对第三组同学。
    ·应认真从报刊、网络上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如有可能,还要通过书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
    ·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来帮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弱者?
    ·将讨论结果整理出来,形成书面材料。如有必要,可拟写一份倡议书,力图让所有同学都来对他们进行帮助。
    3.各组讨论活动计划,拟定活动日程表。其中应课前两天应能整理出相应的材料,交由老师审查、指导。
二、课堂交流。
    1.汇报:
    ·每组请一名代表介绍本组活动的具体过程。
    ·每组另请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
    2.评价:
    ·每组请一名代表评价本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比如同学们的参与态度、积极性,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习惯和方法等等。如果有失偏颇,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说明。
    ·分别请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每个组同学的讨论材料。
    ·教师总评,以鼓励为主。
三、写作训练。
    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记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某一个人。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不少于500字。

 

文章录入:杨先元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