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时文赏析 >> 正文 | 今天是: |
托讽不露 貌浅实深 | |
——说杜牧的《过华清宫》 | |
作者:郭预衡 文章来源:中华诗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4 | |
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如果不细细玩索,只是粗粗过目,似乎感到语多直达,略无余蕴。难怪连明代诗评家谢榛也对它流露出微辞,认为它既“露”且“浅”: “鲍防《杂感》诗曰:‘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此作托讽不露。杜牧之《华清宫》诗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二绝皆指一事,浅深自见。”(《四溟诗话》) 谢榛这话说得很不公允,有必要为杜牧一辩。 杜牧生当内忧外患交互深重的晚唐时期,他将经邦济世的理想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化为笔下的风雷,写了不少政治性相当强、寓意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在诸多题材中,他似乎对华清宫题材特别感兴趣,曾写有五言排律《华清宫三十韵》一首、七言绝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华清宫》一首。本文所举的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华清池温泉区,风景幽美,是唐代著名的行宫。唐玄宗常携带杨贵妃和朝廷百官到这里游乐。杨贵纪生长于四川,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便命人远从四川、广东乘驿马飞驰运送,荔枝到长安色味不变。为此,运送者一路上踏坏了无数农田与庄稼,往往跑得“人马僵毙,相望于道。” 这首诗写的正是送荔枝这件事。 诗篇一开头,运用概括与想象之笔,从总体上勾勒出华清宫所在的骊山美的形象特征。“回望”点明了题目《过华清宫》的“过”字。诗人已过华清宫,现在是从长安回头眺望骊山,从这“过”而“回望”的动作与眼神中,透出了内心无限感触。长安与骊山华清宫相距有二十五公里之遥,实际上彼此是望不见的。但诗人却以“回望”二字把骊山华清宫统统摄于眼底,让以下三句的场景、人物、活动都在诗人的虚构想象之中有层次地一一展现。“绣成堆”三字似平而奇。据《雍大记》载:“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木花卉如锦绣,故名。”这既巧妙地点出骊山绣岭之名,又贴切地描摹出骊山突兀而奇秀的景色。附带提一下,有的同志把“绣成堆”解释为“指长安城内的繁华景象宛如一堆锦绣”,这一说法既不合乎诗的本意(全篇皆由“回望”骊山华清宫而发),也不符合长安、骊山的地理环境实际情况。显然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宋朱光庭《华清》)。杜牧回望骊山,当然不单是留连风物之美,而是对这一古今相同的“骊山秀色”怀有深沉的“感慨”。 次句山顶千门,写出骊山之上一派辉煌景象:亭台殿阁,环列山谷;重闺幽阅,门千户万。据记载,公元六四四年(唐贞观十八年),由著名建筑设计家阎立德主持在这里修筑了汤泉宫,公元六七一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时期,又大加扩建,修筑了新的池台楼阁,并修筑了外郭城、百官衙署和公卿府第,“大抵宫殿包括一山,而缭墙周遍其外”(《雍录》),改名为华清宫。可见,骊山上的殿台门户多得不可胜数。荒淫又荒唐的唐玄宗杨贵妃,单是为了吃荔枝,竞轻率地下令将一向戒备森严的山顶宫殿大门一扇扇挨排儿打开,仿佛煞有介事…… 有了前两句的背景铺垫,第三句亮出了诗篇的主要场面与主角:一是扬鞭催马,在尘土纷扬中流血流汗飞驰而来的使者;一是深居宫闱,悠悠然望见使者到来而笑逐颜开的杨贵妃。在这幅画面上,一贱一贵,一苦一乐,两相对照,包含着无言的谴责,具有一种含蓄辛辣的讽刺力量。“一骑”是何许人?“纪子”缘何发“笑”?诗人故意在此倒叙一句,置一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深思。 结句用一个否定句巧妙地作了回答。既点出“一骑”的身份,又道出“纪子笑”的缘由:进贡的使者到了,爱吃的鲜荔枝即将到口了。“无人知”,说明这帮帝妃们的侈糜生活是见不得人的,当然要竭力障人耳目。同时,一般人对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也确实想象不出,真相难以得知。其实,最终“无人知”是无人不知。送荔枝一事不是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千古罪状了么!可是在当时,人们看到一骑飞驰,千门洞开这番不寻常情景,谁不认为这是在传送国家的紧急情报呢!谁能知道,在这堂而皇之的神圣殿堂后面,竟在偷偷串演这样一出丑剧!通过这一正一反、一明一暗的对比描写,就把最高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暴露无遗。 杜牧曾说“欲识为诗苦,秋霜若在心”(《深雪偶谈》)。这是诗人的甘苦之言。象他这首貌似“露”“浅”的诗篇,实际上字字句句都是由苦思而得的露而隐、浅而深的力作。诗人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大量历史故事中,别具慧眼地选取了送荔枝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不加任何抽象的议论,以白描手法叙事,将自己对这一历史教训的看法融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思而得之。诗人的艺术匠心是精湛的。 最后,补充说一下“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理解。诗人在这里既是写实,又是咏史。《史记·周本纪第四》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大鼓,有寇至则举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我们试把烽火台的故事和送荔枝的故事略加比较,可以发现,褒姒的笑声与杨纪的笑声何其相似乃尔!“褒姒一笑失天下”,那么杨妃一笑呢?细绎此诗,我们不难从“妃子笑”的诗句中窥见杜牧心中的“苦霜”。这位一直关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以写咏史诗著称于世的诗人,在回望骊山之顶,浮想联翩之时,自然忆起了历史上的周幽王与褒姒和现实生活中的唐玄宗与杨妃这两对先后在骊山顶上演出丑剧的荒淫帝纪,以及晚唐现实中统治阶级的种种丑行,并把他们汇合为一,化为他笔下鞭挞的对象。为了博取妃子一笑,昏聩的唐玄宗抛掷了多少人民的生命与血汗!为一小小荔枝尚且如此,由小见大,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可想而知,杜牧在“妃子笑”的笑声中熔铸了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警钟、自己内心的隐忧。这个“笑”字的份量是很重的。苏轼算是理解了“妃子笑”的含意,他的《荔枝叹》写得好:“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过华清宫》一诗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足见诗人具有何等高强的艺术腕力。诗人善于剪裁,巧于构思,诗篇组合有序,层次历历,结构有如电影镜头,由远推近,由全镜头转到特写镜头:先是骊山如绣,再是千门洞开,然后是杨妃笑声可闻,最后是颗颗荔枝可见。诗中人与物,动景与静景,实与虚,大与小交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风神俊爽、意境深邃的艺术美。诗的语言直中含曲,浅中见深,诗的寓意含蓄深远,托讽不露。这确是一首寻绎不尽,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好诗。 |
|
文章录入:邹立群 责任编辑:邹立群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