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时文赏析 >> 正文 | 今天是: |
淡 淡 妆 天 然 样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青衣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0 | |
淡 淡 妆 天 然 样 -------浅析李清照咏梅词中“梅”的形象 无论我们站在哪个角度回望,在宋词缤纷的阆苑里,李清照始终都是独特的,是脱俗的。她的才情、胸襟、理想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都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在须眉男子占据主流、叱咤纵横的诗坛、词坛上,她永远都是“此花不与群花比”,一枝独秀且清香远播!在她流传后世的四十多首词作中,咏梅词无疑只是较少的一部分,但我们仍然能从其中读出三味,读出这位旷世才女胸怀中宛转缠绵,诉说千年的情致。 梅是自然的造化,和芳草斜阳、春江秋月一样,是文人笔下的至爱之物。从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论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还是失意英雄的兀傲,梅花都成为高洁品性的象征,清香透骨、矢志不移。历史上咏梅佳作层出不穷,尤其是到宋代,文人爱梅成癖、咏梅成风,盛况前所未有。他们踏雪寻梅、对景题诗、神与物游,似乎不食人间烟火,清雅至极。但是综观浩瀚词海,能够以梅花来咏叹人生际遇、心路历程,以梅的精神处世同时又赋予它人之灵性的却是寥寥无几。 而李清照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词人中的佼佼者。因为1:她是一个有慧根的人,家学渊厚。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散文极负盛名。母亲(或继母)是宰相王硅的侄女(另一说是宰相王拱元的孙女),也极善文。书香浓郁的家庭使她资质超人,才情非凡。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善于捕捉和感悟他人无法言说的情致、心绪。2:她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忧喜参半的夫妻生活、坎坷多劫的人生历程、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这一切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磨难,使她在世事无常中学会如梅花一样坚强面对风雪漫天,面对冰霜刺骨。更学会以诗词寄意,梅是她最好的倾诉对象。所以当我们面对词人笔下或哀或怨、或柔或烈的梅,我们就会感受到词人波动起伏的情绪,会看到一株株富有人情味的梅,饮风泣露均为红颜悲喜;会体会到梅花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仅仅作为精神楷模这样的范畴,在词人笔下,这是一株株魅力无限的梅!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就如同一首节奏多变的乐曲。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使她在人生长河的历练中更加丰富,更加卓然不群。这位九百年前的女性,在思想、心境上均远远地高于她同时代的女子;甚至使许多男子也难以企及。她所作的咏梅词,是梅的家园,更是作者寄托满腔心绪的心灵故园。如果我们细细品读,就会发现:一首词就是一个时期的词人自己。《孤雁儿》之梅哀而凄楚;《满庭芳》之梅淡而高远;《玉楼春》之梅愁而自慰;《渔家傲》之梅乐而忘忧;《清平乐》之梅悲而深沉;《诉衷情》之梅残而情浓。一点点,一滴滴均能牵惹起无边情愫,是作者一生里各个时期的真实写照。 我们知道,在词人李清照的一生中,有过天真烂漫、有过繁华似锦、更有过哀伤无限。谁能体味她无邪的少女情思、复杂的少妇情怀?只有梅!梅是她心灵的伙伴;谁能分担她刻骨铭心的家国之恨?只有梅!梅是她漂泊流离时的精神寄托;谁能感念她从“豆蔻梢头二月初”到“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婉,也只有梅!梅是她相依一生的知己! 回想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因为家境尚好,且又饱读诗书。快乐无忧是她这个时期的生活主调,人之华年,犹如梅之青青,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她的人生将会有芬芳开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她早期的作品,风格之明快,节奏之轻松,纯真无邪,令人回味无穷。其另一首代表作《如梦令》,也充分记录了她年少的快乐。在这个时期,她的咏物词极少,咏梅词更是没有出现过。想必是因为梅花生来就是孤傲和清高的,与繁华的快乐格格不入吧;再者,少女时期的李清照还没有接触到更为丰富的生活内容,人生在她面前只是展开了美丽的一角,所以梅花还没有真正成为她心灵的知己,只是见证她快乐情怀的一个身外“女伴”而已。 及至初为人妇,佳侣酬唱,更是幸福无比。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新婚时期生活相当和谐。一首《渔家傲》便是极好的写照,“香脸半开娇旖旎,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全词格调轻快、明朗,犹如云破月出,清新快意。梅花在词人笔下一扫清愁之态,显现出天然丽质。“香脸”、“玉人”,以人喻花,又以花比人,写出梅花的独特之美;“玲珑明月”与“香脸半开”交相映衬,月因梅的点缀更为冰清玉洁;梅因月的映照更加娇美不凡。正如婚后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珠联璧合,绝世佳侣,人人倾羡。词人之浓情,梅花之雅态,深深融入这短小的词章之中。同时,最后一句“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更是语中含情、含惜、含勉;既由衷赞美梅花的风度又剖开心胸直抒肺腑之志,语近白描却意味隽永。使人可以透过淡淡的梅影看到这位对“造化可能偏有意”的美满婚姻心怀憧憬、心怀感激的少妇,也可以想象得到她曾经怎样借助手中的笔抒写内心的欢愉。 同样是女人,可如果让我去叩问和感知这位九百年前的杰出女词人,去分析她内心的波澜。我想,我也只能以自己最微小的触角去做小心的探询,因为我生怕无端的猜测与揣度会伤害她高洁的灵魂。九百年前的大宋王朝是一个充斥着理性的社会,一个闺阁女子定然要遵循社会定律: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再才高八斗也无法超越这个现实,士大夫功名与她无缘,只有把幸福寄托于婚姻。和那个时代的女子一样,婚姻是一种惶惶不安的憧憬;但对她们的家庭而言,是门当户对的体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清照是幸运的,与她门当户对可以托付一生的赵明诚更像她的一位知己,这样的婚姻更像是天赐。她除了感恩之外也许还具备女人们共有的心理:患得患失。尤其担心美的东西会突然消失,于是平添许多浓愁。在她婚后五六年的时间内,赵明诚因为出仕等多种原因与她分别,再加之她婚后一直没有生育,赵也因此沾染了当时士大夫们的习气:狎妓蓄妾。所以这段时期她的作品总是愁绪满怀、离恨无限。和所有的思妇一样“恨君不似江楼月”,一样“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但在同时,她又高于一般的离人思妇,她有着卓然超群的才华,有极深厚的涵养。她以才情自慰自怜,即使一腔幽怨,也表现得优雅无比。 在此期间,她写下了《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脍炙人口的词作。专意写梅的作品依旧不多,似乎是已将心爱的梅花忘却?其实并非如此,李清照一生酷爱梅花,梅花就是另一个她。事实是:在夫妻分离的几年时间里,她期待、张望的是离人,倾诉思念而无心赏景。“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春草江梅,这些昔日带给她欢乐的景致,暂时退为其次,成为这场相思最好的见证者、旁观者。 情满则溢,感情的无限蓄积总有一天要一泻千里,喷薄而出的情便会化为一树树怒放的梅花! 及至“渔阳鼙鼓动地来”,靖康之耻山河破碎,夫妇二人流落江南。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45岁时,赵明诚染疾而亡。之后金兵南追,夫妇毕生珍藏的财富遗失殆尽,金石卷册在兵荒马乱的岁月无一幸存。非但如此,她还因此而蒙冤,被诬以将文物进献金人的罪名。在金戈铁马的年代里,一个弱女子饱受身心的煎熬,更饱尝家国之恨。时代的苦难使她更加成熟、深沉。她开始把梅花这位老友看作精神的依托,昔日的青春少女、幽怨少妇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代之而来的是一位经历丧乱、形单影只的老妇形象。她对故乡怀着刻骨铭心的思念,并且更以极大的气度关注国事。“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句)在这个国家的“大不幸”里,作为词人的她,却得到了“大幸”。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她已摆脱个人忧思,将自己与国家紧密相连,广泛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苦难,词作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情绪,使人深深景仰。 尽管有史册传载:在此期间,她还曾经有过短暂的婚姻。当有些史学家在为她再婚后又离婚的勇气而叫好时,我却宁愿相信:这只是一个弱女子面对命运所做的抗争而已。当她对这个抗争感到失望时,就再没有把眼光放得短浅,而是一心一意主张抗战,盼望收复失地,将赋诗作词视作生命的另一维系。并且在很多时候,在内心默默悼念亡夫明诚。 《孤雁儿》一词,名为咏梅,实则是一首悼亡之作,寄托了词人对亡夫的深挚情感与凄楚的哀思。词中的梅不仅仅是自然界之一物,而是词人的心灵独白。“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此时此刻,藤床纸帐与昔日牙床绣幄相比是如此简陋脆弱,物如此,情又如何?!玉炉寒即心寒,“情怀如水”则不取水之柔而择水之淡,寒而淡,冷而愁。再加上幽咽如泣的笛声,“惊破”一词更使人心底骤起波澜,心神俱碎。使人不由慨叹:故人何在,烟水茫茫。而下阙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则以实写虚,此处的“一枝”又岂止只是梅花,分明是词人的如水情怀,无限春恨啊!思人已亡,纵写得离情万种,奈与谁寄?如此哀痛,如锥心如刺骨,在词中,梅自空开;在现实里,人自飘零,二者相依相偎。 但李清照毕竟不同于常人,她不会一直沉溺于丧夫破国之痛中一痛不起,而是坚持她的个性,这一点也像梅花,不惧风雨,傲然于尘世之外。《玉楼春》一词便是极好见证,在此就不一一赘述。除此之外,她还有着极强烈的赤子之心、报国之情。正如《满庭芳》所盛赞的梅花:“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尽管词调清冷,弥漫着愁绪恨思,但面对梅花这样的知己,作者有自己的人生信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有自己的美学理想“疏影尚风流”;坚信纵使香消花落,但梅风韵犹存,人信念长在。明确表示自己即使孤苦伶仃,也“不向胭脂借淡红”。为信念而活,活得壮烈;为美的理想而活,活得这样淡泊! 于是,在《清平乐》、《诉衷情》两词中,作者以老妇情怀,抒写人生之苦与国难之痛。将自我与国家紧密结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清平乐》一词中叹道:“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个时期的词人已是风烛残年,心中的梅尽管孤傲但也免不了凋零。她身处异乡,漂泊不定,一切已是今非昔比,物依旧,而情怀却不似旧时。她走过烂漫的青春,走过喜忧交杂的婚姻,走过岁月苍苍,走过苦乐悲喜。当人生的最后一驿就要来临时,梅亦垂垂,人亦危危。梅花,这位词人挚爱了一生的知己,终究敌不过野风的侵袭。“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风既是自然的野风,又是国势衰败之风。和所有的南渡的诗人一样,作者肯定已经看到统治者的腐朽与国势的衰微,她也一样有着许多的不甘心,但面对现实,却又显得那么无奈。词中,惜花、叹己、忧国深深融为一体,使词作境界得以升华。 《诉衷情》一词则是异曲同工。“梅萼插残枝。”“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此词中叹的是残梅。但残梅犹有余香,如年迈而志存。其后三个“更”相叠,含蓄,深沉,一切尽在此中。“更得些时”尤其突出,它以深沉之笔,将年迈的词人试图挽留时间,为自己更为国家的惜惜之情表达得婉曲有致,意蕴无穷。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咏梅词作虽只是她的一隅风景, 但我们可以发现,她笔下的梅花其实就是自我的写照,她亲手种梅,却又不像林逋那般痴迷,梅是生活的伴侣和知已;她品梅、赏梅,并如梅花一般高洁,坚贞;这样一位具有独特情怀,兰心慧质的女子,也只有梅花才与她般配。她的词作,并无多少奇词艳语,纯粹运用娴熟多致的白描艺术,读来一唱三叹,意境高远,有着令人心醉而又心碎的剔透之美。尤其是她南渡之后创作的诗词,对南宋一些词人如辛弃疾、姜白石等影响都很大,他们不但承袭了她南渡作品中的苍凉沉郁,更承袭了她的一腔爱国之情。 至此,六首词作人与梅相依相偎,在千年之后我的笔下也许仍不能尽解其意。但无论如何,她就是那个梅啊,是那朵开得最坚强、最美丽的梅。开在她人生的春天里,更曾经傲然面对过冰雪的威逼。她美丽凄婉的一生也仍将在梅的幽香中淡淡地远播,并在向后世诉说:淡淡妆,天然样,不仅梅如此,人亦是如此,情更是如此! 参考资料: 1、《宋代女词人传·李清照篇》(刘敬圻、诸葛忆兵著) 2、《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著) 3、《宋代文学研究》(张燕瑾、吕薇芬主编) 4、《唐宋词鉴赏辞典》(周汝昌、唐圭璋等撰写) 5、《女性词史》(邓红梅著) 淡 淡 妆 天 然 样 ------浅析李清照咏梅词中“梅”的形象 作者:青衣 概要:本文通过分析李清照的六首咏梅词(《孤雁儿》、《满庭芳》、《玉楼春》、《渔家傲》、《清平乐·咏梅》、《诉衷情》)由表象到意象向深层挖掘,感悟梅的内涵:1:词人笔下的梅,是其人生的写照、情感的寄托、不朽的理想。2:梅的冰玉之质、梅的傲然物外都是词人的心灵直观,人与物合二为一,水乳交融。3:词人淡妆素笔、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也在梅的形象中得到凸显、升华。 |
|
文章录入:青衣 责任编辑:邹立群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