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谈课堂生成中教师的点拨作用
作者:王剑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24
 

      
       
                       
                        
                         在杭州听余映潮老师上《七颗钻石》,受益匪浅,尤其是余老师精心设计的主问题,达到了“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课堂中不仅学生心情激荡,思绪飞扬,连听课老师也从中得到了一些人生的感悟。于是,回来后,我把仔细记录的教学过程复习了一下,照搬到我的课堂中,原以为会产生同样的效果。结果局面出乎意料,我的学生根本没有深入地思考,少有智慧的火花,他们大都反应冷淡,课堂情绪不高,以至于到最后教师兴致索然,草草收场。
                        审视我的课堂预设:教学的几个板块与余老师的如出一辙,主问题更是一字不差,可起到提纲挈领之效。那么为什么学生的表现会大相径庭呢?是杭州的学生预习充分,余老师上课前有指导?不可能,余老师是借班上课,而且课文虽简单,学生在刚开始朗读时还出现了读音上的错误。是余老师教的学生聪明?不尽然,学生刚开始也显得十分拘谨,很多学生回答问题表述也不是很清楚。
                        在苦苦思索两堂课的差异性后,我终于茅塞顿开:是余老师在学生回答后的巧妙点拨决定了课堂丰富的生成性。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来。假如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上而不给予即时引导点化,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促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
                        一、点拨有时是概括强调。
                        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教师要慎重处理,富有变化。没有回答完整的,教师可以是一个微笑示意学生继续说下去;回答时表达不清楚或语句啰嗦,教师应进行概括强调,让全班学生学会表达,明确角度,理清思路。仍以余映潮老师《七颗钻石》的教学为例。对于预设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课堂上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我认为不行,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七颗钻石’,如果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那怎么行呢?”余映潮老师对他的回答是大加赞赏,并且强调学生在回答中出现的有用信息:“你真聪明。它点明题目,一下子就被你看出来了。”在余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先后作了如下回答:“因为水罐一直在变化,小女孩每做一件好事之后,如果还不变化的话,就好像她做的这件事情还不是很好------”“小女孩心地善良,每当她做了一件美好的事情,就有一位神仙给她一种回报,写七颗钻石不仅点题,而且使文章得到升华,也使文章有了一个高度。”“它突出了善良的伟大。”每一次回答之后余老师都作了简要明确地概括:“嗯,还与上文相呼应。”“对,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是的,结尾有象征的味道。”这样的概括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发现,以致在课堂中生成了更丰富多彩的回答:“钻石是宝石中最珍贵的一种,用钻石来表现小姑娘的美好心灵,我认为可以突出童话的色彩,而且很有诗意。”“童话本身就具有离奇故事情节的那种魅力,这里写七颗钻石,更体现了童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
                        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第一位学生出现了大同小异的回答之后,我的处理是:“太好了,非常正确,还有吗?”对于随后的两三个学生的回答,我的课堂用语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于是没过多久,我就惊讶地发现:余老师课堂中,学生发言越来越热烈,越来越精彩;我的课堂中,学生举手很快就宣告结束,而且回答也没有更新的见解。
                        从这堂失败的迁移课中不难发现:如果教师的作用只是一味的鼓励、简单的重复和机械的催问的话,学生的认知也就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回答,课堂的生成自然也显单一,缺少推进了。
                        二、  点拨有时是追问补充。
                        学生回答问题经常只是说出“是什么”,而不是跟着再说出“为什么”,那么教师在点评时,就不要急于肯定他说得好,而是紧跟着追问缘由。这样答得好的,让其他同学了解思路,答得不好的,在叙说缘由时,可以引起争辩,启迪其他同学的智慧。
                        如听一位老师在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这一语段时,有一个活动是加修饰语,“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天鹅。”
                        让学生在“天鹅”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语。一位学生填的修饰语是“聪明、美丽、洁白”,老师追问道:“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呢?”
                        生1答:“前面一句修饰丑小鸭的词语是‘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所以与上面修饰丑小鸭的词语相照应。”
                        老师肯定他所用到的照应的方法,并且继续追问:“这个方法好,那么还可以与其他进行照应吧!”
                        生2答:“可以填洁白、高贵、幸福的天鹅。洁白是外表的美丽,高贵是内心的美丽,而幸福是因为它以前的生活太难受,鸭儿们啄他,小鸡们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与以前的生活相照应。”
                        老师由衷地赞扬道:“你填的修饰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词语的照应了,更是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是的,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我们有时候要感谢痛苦。”
                        这位教师的三句话,可谓是层层推进,步步生成。既让学生明白了修饰语使用的方法,提高了语文素养,更让学生有了情感、价值观的自然提升,尤其是最后一句话的适时补充,让学生能自然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轻轻的一句点化,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思。
                        三、  点拨有时是价值引导。
                        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有意无意的不和谐的回答,如果教师只是粗暴的否定,或避而不谈,往往会导致良好的课堂氛围遭到破坏。此时教师机智引导,适时点化,不但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让课堂走向纵深,邂逅不曾预约的精彩。
                        有一次,我借班上《渔夫的故事》,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说一说文中的魔鬼是什么样的形象?”当很多同学纷纷指出魔鬼的“凶狠、无耻”时,一个男生得意地提出了他的新观点:
                        “我认为魔鬼是个诚实守信的。你看,他告诉渔夫,自己被所罗门关在胆瓶里时的遭遇,一点也没有隐瞒。让渔夫知道了自己的弱点,这不是很诚实吗?而且魔鬼因为在前三个世纪的时候没有人去解救它,所以他立下誓言:‘誰要是在这个时候來解救我,我要杀死他,不过我可以让他选择死法。’他这么做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吗?”这时我在点评时肯定了他的敢提出不同意见的勇气,同时引导学生再读文章,激起争论:魔鬼在渔夫面前是否一直诚实?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当魔鬼觉得渔夫不足惧时,他觉得无需撒谎,特别嚣张;当他错把渔夫当所罗门或者渔夫再次把它关进胆瓶的时候,他就撒谎了,这种变化不恰恰证明了魔鬼是狡猾的而非诚实的吗?
                        短短的几分钟,却使学生有了更深入的发现。试想,如果没有通过价值引导来点化,课堂上怎能有如此精彩的“变奏曲”呢?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价值引导至关重要。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