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的任务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新课改提出了研究性学习,那么,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 一、读一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了解文章的发端,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不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诗歌、散文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不仅课内读课外还要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读。 二、想一想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再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教《五柳先生传》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和理解课文:五柳先生的爱好有哪些;他的爱好能体现他怎样的精神;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以五柳为号体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学生在明白这些问题后,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课文要义。 三、说一说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博学,会谈使人敏锐”。科学研究表明,多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聪明。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读诗歌的过程中,可以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对诗中感觉用得好或不好的词语进行评判,说出自己对该诗的理解,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评一评 两个人彼此交换一个苹果,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两个人交流思想,就有两种思想,两种思想交锋就可能因“碰撞”而产生第三种思想,这第三种思想就可能是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可使他们的想法更具体、更充实,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例如,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对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不同命运的看法进行探讨,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演一演 “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体的桥梁。”这是皮亚杰的名言。学生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常常借助于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演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领会文章主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发展。例如:《晏子故事两则》中可以激发学生排演课本剧,以加深对楚王骄横、狂妄自大而愚蠢的性格特征的把握和晏子聪明机智善于辞令,以及他的以子之予攻子之盾的雄辨口才的理解。 六、写一写 写作可以让思维缜密,逻辑加强,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并用文字将思想的火花呈现出来。例如,《周处》文章非常简洁、精练,周处的凶强侠气,杀虎、斩蛟,里人相庆仅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再现当时的场景,并用文字将其固定下来,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将所学的由感性到理性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