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豹尾”十法》
“豹尾”是对记叙文结尾言简意赅,有力度有深度的形象描述,即从不同角度使人物形象丰满,情节跌 宕 ,主题凸现,情感延伸,虽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使读者能以一“尾”窥“全豹”。笔者梳理初中教材中10种典型“豹尾”献给初学习作的“小字辈”们: 1、 烘托尾。以环境或场面描写结尾,情景交融,烘托人物精神风貌。如,《夜走灵官峡》结尾: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烘托了工人们在“风猛雪大”的环境中忘我的劳动精神,并照应开篇,突出了“我”所受鼓舞之大,克服困难的决心之强。 2、 悬念尾。把故事结局留给读者思索续补,故设悬念,激起读者阅后“思”不释手,非刨根问底不可的感情涟漪,如小小说《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的结尾: “小王科长究竟能否当选?在不久将召开的人代会上,即可见分晓。”是一举中“选”?还是“退居二线”?读者真难断分晓! 3、 再现尾。结尾像电影镜头一样再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身份,肖像,语言、动作等,加深读者印象,如《背影》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桔背影,可谓声泪俱下,引起读者共鸣。又如《挥手之间》结尾,同样再现了主席赴重庆谈判登机时的服饰、神态、动作,把主席在历史关键时刻的镇定,自信、勇敢、无畏深深 镌 刻于读者心中。 4、 哲理尾。因事而论,用警句结尾,画龙点睛,发人深思。如《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 喻物尾。这样的文章多是以物喻人,结尾常把事物内在的品质与人的精神相吻合,加以颂扬,如《花市》结尾:“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从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6、 悲剧尾。诸如〈〈红楼梦〉〉,〈〈雷雨〉〉等悲剧宏著不乏其作,成功的关键之一无不以悲取胜。如邓洪刻画的潘虎形象,从草莽英雄到革命军人,当读者钦佩之余,作者却以“这年冬天,他不幸阵亡……”作结尾,催人泪下,令人 惋惜,依恋。还有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悲剧色彩更浓。 7、 引用尾。记叙文结尾引用名诗名句,歌词俗语等,顺水“引”舟,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如〈〈驿路梨花〉〉引用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 题文相映,首尾呼应,含蓄而有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主旨,又便于读者好记好诵。 8、 揭迷尾。即在浓墨重彩的文章主体部分设下“迷面”,扣读者之心,让人物“真面目”尾中展露,如〈〈看戏〉〉一文作者先对女主角轻盈矫捷的步伐,圆润的歌喉,珠子似的歌词,深远的回音尽情泼墨,撩拨读者追问:“台上演员何许人也?”而后笔锋一停,末尾道真相——“我们的这位艺术大师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令读者拍案叫绝,永记芳名。 9、 循环尾。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周而复始,循环演出,如何在记叙末尾作恰切安排而达到揭示中心的目的呢?试看〈〈多收了三五斗〉〉结尾: “第二天,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一天天循环演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便愈演愈浓,主题突出。 10、 对话尾。言为心声,以声写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小小说〈〈鞋〉〉的结尾: “军人用低沉的声音对补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托我把钱送给您,谢谢了!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答语中的“他”——补鞋匠日夜期盼来取鞋的“大个子”军人高大形象在读者的眼泪中跃然纸上。 除以上十“尾”,还有〈〈枣核〉〉的“说理尾”,〈〈羚羊木雕〉〉的“反问尾”,〈〈醉人的春夜〉〉的“点题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对照尾”,〈〈普通劳动着〉〉的“排比尾”,〈〈连升三级〉〉的“讽喻尾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释题尾 ”,〈〈荔枝蜜〉〉的“梦境尾”,〈〈金杯之光〉〉的“祝愿尾”,〈〈草地晚餐〉〉的“特写镜头尾”等等。 笔者申明:文无定法更无定“尾”,谨以此文,献诸初学习作者,依样“画尾”,万不可千篇一律,模拟“四通”,尾尾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