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七下教案 >> 正文 | 今天是: |
R7205.伤仲永 | |
作者:杨红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5 | |
5.伤仲永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 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时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 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不得人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 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议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作者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本文借事说理,语言精当,论点鲜明突出,作者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却把造成仲永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其父,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有异议。开辩论会是解决分歧、提高认识的最佳途径,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辨的火花,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老师“冷眼”看学生忙碌,岂不悠哉!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大意。 二、讨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在仲永才能衰竭过程中,其父应负主要责任,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负,对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组织辩论。 分组,定题,推选正反双方的发言代表和主持人,组稿,辩论。 四、教师小结,赠送“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