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七下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综合性学习指导3】
作者:徐国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8
 

 

活动目的

1.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对名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     通过多种口语活动,使学生在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名人,有创意地表现名人。

活动准备

  1. 搜集书报杂志上的名人故事或人物传记。
  2. 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有关名人的节目录音、录像,如东方之子、人物访谈、对话等。

活动过程

(一)名人故事大家讲。

1.              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讲讲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感人的名人故事片段,看谁讲得生动有趣。每位同学至少要讲一个,讲完后再说自己的感受。听的同学也可以发表感想。

2.              这项发言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讲故事,说感受。在准备发言之前,先确定自己说谁。你对确定的这人物要了解,这样才会有话可说,否则一知半解,还会出现常识性错误。

3.              发言时,要把中心事件概括清楚,还要注意语气语调,用语要简洁生动,让听者和你产生情感共鸣,其他的事件则可以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因为只不过是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在谈感受时,要注意结合人物的事迹、品质对自己的影响,联系自己的实际。

(一)  最近我在读______

    全班或分组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向同学介绍一篇或一本你最近读过的人物传记,介绍时要注意:

1.     你对传主要感兴趣,要熟知。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最美的题材摆在你面前,那就是你最熟悉的人物。”只有谈论你最熟悉的人,才能把他说“活”、说“真”。否则,你言下的人物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2.     你对这本或者这篇小传要熟读,这样你才能用简练生动的语言介绍这本或这篇人物传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传主的主要事迹,作者对传主的评价。

3.     在谈对传主的看法时,要注意公正、客观,紧扣传主的事迹,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传主可贵的思想品质。最好能讲出名人事迹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及现在的现实意义。如能联系当今实际谈就更好了。

(二)  瑕瑜互见说名人。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为社会作出卓越的贡献,但是他们也有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屈原怀石沉江,给人留下遗憾;刘晓庆偷税漏税,弄得声名狼藉;有的明星靠制造绯闻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所以,对待名人的优缺点,我们应客观、辩证地来看。

1.     每位同学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进行评论,先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

2.     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全班进行专题讨论。

3.     在谈你所崇拜名人的缺点时,要先谈论他们的优点,让听者明白你崇拜他们的原因,再谈及缺点或不足时也要有理有据,不能妄加批判,切忌胡编乱造。语言还要讲究分寸,语气要中肯,表达自己诚恳的建议。

(三)  别出心裁写名人。

1.     明确要求:“请你以最崇敬的名人为话题”,这就要求写名人,而且是自己崇敬的,可以是影星、歌星、科星,也可以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等。但是要明确:崇敬不等于崇拜。崇敬是理性的,而崇拜则可能是盲目的,没有理智的。所以在确定写作对象时,要想好使你崇敬的人。

2.     写法导引:可以写成剧本,可以写成通讯,可以写成小说,可以写成诗歌,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跨越时空去采访他,也可以在梦中和他相见,或者给他写一封信。你可以学习《邓稼先》片断组合式的结构、饱含深情的笔触;你可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诗一般的语言、精于剪裁的手法;你可以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将伟人作为常人来理解的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你可以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富丽的词藻、声情并茂的人物描写;你可以学习《孙权劝学》简练的语言、生动而有趣的对话描写。

(四)  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的探究。活动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

文章录入:ruozhuwang    责任编辑:ruozhuwan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