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初中阅读 >> 人教九下教材 >> 正文 今天是:
R9205  孔乙己
作者:鲁 迅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
 
第二单元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往往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教益和启示,而且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的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村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帐;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舍的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供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919年3月。

 附课文注释:〔孔乙己〕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
版)。
〔格局〕布置的格式。
〔文〕铜钱的单位名称。一个铜钱叫一文钱。
〔短衣帮〕指劳动人民。
〔大抵〕大概。
〔阔绰(chuò)〕阔气。
〔舀〕念yǎo。
〔羼(chàn)〕混合,掺杂。
〔荐头〕旧社会以介绍佣工为业的人,也泛指介绍职业的人。
〔声气〕这里指态度。
〔满口之乎者也〕意思是满口文言词语。这里用来表现孔乙己的书呆子气。
〔上大人孔乙己〕旧时通行的一种描红纸,上印有“上大人孔乙己”这样一些笔画简单的字,三字一句。“上大人孔乙己”,是似通非通的进行尊孔教育的话。
〔污人清白〕毁坏人
的名誉。
〔绽出〕这里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
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因,安守。
〔进学〕科举考试,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的为“生员”,叫 “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 “举人”。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钞〕这里同“抄”。
〔间或〕偶然,有时候。
〔粉板〕这里指旧时商店里暂时记帐用的白漆牌子。
〔拭(shì)〕擦。
〔回字有四样写法〕“回”字过去一般只有三种写法:“回”“ ”“ ”。极少有人用第四种写法:“ ”。孔乙己这种受科举教育毒害的读书人,常会注意一些没有用的字,而且把这看成学问和本领。
〔蘸〕念zhàn。
〔多乎哉?不多也〕多么?不多啊!这也是《
论语》里的话。
〔折〕念shé。
〔服辩〕又作“伏辩”,即认罪书。这里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年关〕年底。旧社会年底结帐时,债主要向欠债的人索债,欠债的人过年如同过关,所以叫“年关”。下文的端午和中
,在旧社会里也是结帐的期限。
〔1919年3月〕据鲁迅1919年3月26日所作的《附记》,本文作于1918年冬天。

 研讨与练习

一 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二 细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下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三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外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味)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2。他们便接着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提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四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

读一读,写一写

羼   蘸   阔绰   颓唐    营生   格局

 

                            句子结构要完整

  一个正确的句子,结构必须是完整的,也就是说句子必须具备应有成分。如果万分残缺,就会影响思想的表达。句子结构不完整,主要由两种情况造成:一种是误用介词或动词“使”,导致句子成分残缺。例如:“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个句子既用了介词“由于”,又用了动词“使”,造成主语残缺。可以把“由于”删去,让“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作主语,或把“使”删去,让“他”作主语。另一种情况是由复杂的偏正短语做句子成分,这个短语的中心语前头有很长的修饰语,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把中心语丢掉。例如:“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这个句子的动词“保障”的宾语缺少了中心语“权利”,误把“权利”的修饰语“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当作“保障”的宾语。这些毛病大都是由于写作时粗心大意,写完后又不认真检查造成的。只要把句子认真读一两遍,就不难发现并改正这些语病。

文章录入:冰风烈焰    责任编辑:冰风烈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