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九下教案 >> 正文 | 今天是: |
R9215.枣儿 | |
作者:张慧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0 | |
15.枣儿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围绕“枣儿”这个主题,以三个活动来推进教学,从而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让学生将课文与现实联系,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将语文生活化。 教学步骤: 一、介绍时代背景。 1.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但《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呼唤着人们原始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二、活动一:讲述“枣儿”故事。 1.自由朗读剧本,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枣儿”是全剧的情节主线,请说说围绕“枣儿”说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 “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 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 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三、活动二:陈述“枣儿”情结。 1.“牵挂”是全剧的情感主线,请说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老人对儿子的牵挂,男孩对父亲的牵挂,都化为道德、伦理、亲情的牵挂。 2.“社会问题”是全剧反映的主题,请说说剧本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 明确:老人的儿子、男孩的父亲,老人的儿子,不再终身不离乡土,而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甚至另成新家,这是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怎样看待应留给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 3.“童谣”是全剧的桥梁,说说它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明确: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 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活动三:阐释“枣儿”内涵。 1.请说说“枣儿”象征着什么。 明确: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小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2.表达训练: 枣儿是 ,它让我们认识到 。 3.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或是你应当怎样面对这种生活方式? 明确: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的问题,也有一些家庭的破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老人和小孩,请你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如果你的家庭并不完整,请你学会勇敢地面对家庭中的一些矛盾与苦恼,学会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借助朗读营造氛围,通过对比分析人物,学习象征揭示主题,这种教学过程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由浅入深地学习戏剧故事、人物、主题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漫山遍野,圆圆的枣儿,透着青裹着红。祖孙二人,深情的呼唤,却唤不回他们至爱的亲人。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由其他同学点评。 三、借对比分析,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1. 请比较老人与小孩的期待和心情各有什么不同? 2. 请谈一谈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3. 请谈一谈老人与小孩与枣儿的联系。 4. 请分别说一说老人和小孩各代表哪一种人物形象? 明确: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男孩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四、学象征手法,把握文章主题 1. 教师讲解象征的手法。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