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七下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R7216.社戏
作者:宋红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0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本篇小说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可以品析的地方很多,但是作为教材的课堂教学处理,可以抓住其三大亮点来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即要抓住其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优美的景物描写的要旨生发开去。因此本篇教学的创意之处在于对教材三大板块的处理。

教学步骤:

导入:《社戏》是一曲对故乡之美的颂歌。鲁迅所描绘的平桥村,类似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都是作者理想之寄托。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但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出它的美感来。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一)速度课文,划出课文情节的发展线索图:

随母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二)概述文意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课文记叙了“我”在平桥村与农家少年一起看戏的一次经历。

(三)浅谈详略

本文内容丰富,用笔浓淡疏密,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本文的详略安排甚具匠心。

(四)按照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在每个情节中发生的主要内容,如:“夏间,‘我’随母亲去到一个离海边不远的小村庄——平桥村小住几日,那儿真是 ‘我’儿时的一片乐土!”

第二板块:品读人物个性,赏析细节描写

本篇小说的第二大亮点就在于鲁迅先生在短短的篇幅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设置讨论,写出人物评析小议,并从文中找出能说明人物性格的描写文段加以说明。

例如: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等等。

学生寻找发言。

综合练习填空:

“我”看不成戏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开船时——( “年幼的都陪我坐在仓重,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

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 自家的豆。)

第三板块:美读精彩段落,领略景物描写妙处

本文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详细了描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小伙伴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来美美地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并讨论共享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赏析,如: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 、“磕” 、“退” 、“上” 、“架” 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舰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再如月下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摹景物,抒写心情,形象立体,传神入微。

学生赏析。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开展研究性专题学习汇报。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报着一种“永恒的怀念感”,《朝花夕拾》就是鲁迅永别故乡后的蛊惑的情思,就是在流离颠沛中,对儿时童心的追忆。从《社戏》到《朝花夕拾》的若干篇章,鲁迅运用了“人生经验通感”,即利用读者常会遇到的相似同类的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当这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参加了一种创作活动。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如果能调动起学生的“人生经验通感”,让他们立体地去了解鲁迅的作品中对同一题材的处理,这对学生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一贯坚持的“追求自然,不愿受束缚之心”、了解作者在关注、思考、批判现实上,如何表达对现实的关切、对理想的追求。

比较阅读《朝花夕拾》中几篇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及《野草·风筝》等文章,看鲁迅童年的趣味、鲁迅的故乡美景、鲁迅刻画的人物形象特点、鲁迅怀念的理想生活。比较阅读分四个专题:

专题一:读写结合,想象描述鲁迅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我”和小朋友们夜间划船去看戏时,“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也隐然可见。

专题二:表演评议,再现鲁迅笔下童年的伙伴,叙说鲁迅怀念的醇厚乡情。

专题三:综合分析,从几篇文章中看鲁迅对故乡和他的童年生活的感情。

专题四:佳句赏析,摘录比较作者写景状物的句段,体味其妙处。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