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初中阅读 >> 人教八下教材 >> 正文 | 今天是: |
R82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8 | |
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有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一 家乡素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请查阅地方志,或者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家乡的事。
二 认识方言(以下活动,选做两三项) 1 小知识。你知道吗?汉语方言有七大类,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查一查有关资料,看看你家乡的方言属于哪一种;在你所属的县市,主要说哪几种方言? 2 小游戏。你平时在家,可能经常用方言和家人交。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分组模拟一家人(爷爷、奶奶、父母、自己)在饭桌上的谈话,用方言交流三四分钟,记录下在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与普通话差异最大的一些词语、短句,总结它们的不同。 3 编词条。走出学校,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人们的谈话,注意他们使用的鲜活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笑话(要求内容健康 ,在班上与同学交流;然后选出几个你认为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仿照《现代汉语词典》词语注释的体例,编写几个方言词条。
三 乡土发现 根据条件,组织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内容包括: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配有文字介绍的实物,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有兴趣的可以采写新闻通讯稿,报道这次活动的情况。或就发现的问题写一则小评论,向当地报刊、电台投稿,以引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四 节日探源 春节灯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下列活动选择一两项开展,将丰富你的见闻,增长你的知识。 1 请搜集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并在班上展示你的成果。比一比,看谁搜集得多。 2 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集有关这些节日的传说、故事,尝试以“……的起源”为题,各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在班上交流。 3 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节日,以“我家乡的( )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 思考讨论 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却到云南、西藏 贵州等边远地区去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试展开讨论。
参考资料 一 语言与风俗 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成年。《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有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二 少数民族节日风俗 瑶族耍歌堂 藏族雪顿节 苗族四月八 彝族庆年节 |
|
文章录入:冰风烈焰 责任编辑:冰风烈焰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