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二册读本 >> 正文 | 今天是: |
64 家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7 | |
上个世纪初的成都,在一座庭院深深的公馆里,生活着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当家的是家里最年长、辈分最高的祖父,在他下面是五个儿子和他们的子女。祖父是一个保守、专制的封建家长,他操控着家族的一切事务,对子孙坚持着守旧的教育,一心想的是家族的荣耀和世代延续。他的几个儿子要么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子女面前的专制暴君,像二儿子虽然留过学,当了律师,却严守封建礼教,给女儿裹脚,让侄媳妇迁出城外生产以避“血光之灾”;要么就很不争气,像老五,吃喝嫖赌,无所不至。长房长孙自小聪慧,对未来有自己的憧憬和理想,但自己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祖父和父亲早就给他定了亲,又过早地让他挑起了维护大家庭的责任。他只好顺应这个环境,奉行着“作揖主义”,以维护家庭的利益和荣耀。这个家庭表面上“世代书香”“诗礼传家”,实际上各房之间互相仇视、勾心斗角,正在一步步走向没落。当家的祖父似乎也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发狂中死去了。他一死,这个大家庭不久便溃散了。 这个大家庭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家》中那个高氏家族有着惊人的相似。其实,这个成都的家庭就是高氏家族的原型,而《家》的作者巴金正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幼时的生活境遇使巴金对于封建大家庭有了感性的认识,这为他创作《家》提供了最初的素材。不过,虽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巴金还是幸运的,他没有像他的叔叔那样做一个少爷,逐渐堕落下去,也没有像他的大哥那样被葬送。他受到母亲的影响,怀着爱一切人的思想,喜欢和“下人”接近,培养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面对大家庭的内部纷争,巴金感到愤怒,他渴望冲出这个专制的囚笼,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祖父死后,他终于如愿以偿,于1920年秋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很快,五四运动的爆发,“像一声春雷”把巴金“从睡梦中惊醒了”,他“睁开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说以前,他对于旧家庭的反感只是压抑和束缚之下的本能反应,那么从此刻开始,巴金就开始了对陈旧的家族观念、长辈的权威乃至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理性思考。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书刊,“敞开胸膛尽量吸收”,并通过编辑刊物、写作文章宣传新思潮,向封建势力和封建观念作斗争。1923年,巴金离开成都,开始了人生道路的探索,先到上海,又到南京,1927年,又来到法国,试图从经济学中寻找改造社会的方法。在更为宽广的天地里,他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1928年夏,他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后又写了《新生》和总题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等作品。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一些作为旧世界叛逆者的知识青年,他描写了他们的苦闷和斗争,这为写作《家》里的觉醒者觉慧、觉民等人做了准备,但并没有触及整个宗法制度崩溃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1931年开始,巴金开始了《激流三部曲》的写作,前后将近十年的时间,终于在1940年春完成。这些作品取材于巴金自己的那个封建大家庭,小说中的人物也是从他的亲友和家人中提炼出来的,高老太爷就是他的祖父,而觉新也是以他大哥为模特的。正因为书中那些人物都是“巴金所爱过和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他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所以创作时他有着坚实深厚的生活基础,再加上作者对社会的清醒认识以及生花的妙笔,使这些作品获得了强烈的感染力量,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鼓舞他们去争取自由的生活。 内容提要 《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以及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高公馆是成都地区以“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著称的大家族,然而在这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背后,却是一派荒淫无耻、勾心斗角的混乱景象。尽管进步思潮已经在越来越猛烈地冲击着封建秩序,然而覆灭前的封建势力还有强大的力量,仍然窒息着青年一代。奴婢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任意驱遣打骂,任意买卖,年轻人的婚姻不能自主,无数青年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新是高公馆的长房长孙,自幼聪颖,上进心强,立志长大后出国深造。然而作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继承人,他过早地担负起管理大家族、侍奉继母、培养弟妹的重担。他生性懦弱、为人处世常显出两重人格:既痛恨旧势力,又不敢奋起抗争;他真诚地关心弟妹的成长,却又时时提防他们行为出轨。这种两重性格同样反映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他深爱着自小青梅竹马的梅表姐,希望同她结为伴侣,但由于父母之命,他只得违心地娶瑞珏为妻。梅表姐也被迫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不久,梅表姐新寡,孤身一人回到省城娘家。觉新在花园遇到梅表姐,请求表姐的宽恕;二人忆起早年的恋情,互诉相思、离别之情,不禁黯然神伤。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深受五四新思潮的熏陶,富于反抗精神,敢于同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斗争,是高公馆觉醒的一代的代表。封建遗老冯乐山征得高老太爷同意,将侄女许给觉民。觉民坚决反对,因为他早已同琴相爱;高老太爷则一意孤行,强令觉民答应。觉民无奈,决定逃婚。后来高老太爷因克安、克定二人目无家规,败坏门风,盛怒之下,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原谅了觉民,觉民的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反抗封建势力态度最为坚决的是三弟觉慧。他敢于公开反抗祖父,不顾禁令,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瞒着家人参加某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旧制度旧思想。尤其可贵的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门第悬殊,勇敢地同丫环鸣凤相爱。封建遗老冯乐山要娶鸣凤做小老婆,鸣凤焦急万分,找觉慧求救。粗心的觉慧正忙于为报纸、杂志撰写文章,并未领会鸣凤的意图。鸣凤孤力无援,五内俱焚,在绝望中投湖自尽。鸣凤的惨死使觉慧痛苦万分,同时也使他反抗封建礼教的意志更加坚定。他支持二哥觉民反抗旧家庭,批判大哥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希望觉新早日醒悟,认清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老太爷去世,瑞珏也渐渐临产。为避“血光之灾”,觉新只好按照长辈的旨意,将瑞珏送到城外去生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护理和医疗条件,瑞珏在难产中死去。觉新看到自己的爱妻不幸死去,终于明白,正是整个封建制度、礼教和迷信,夺走了他心爱的人。他痛悔自己的懦弱,决心全力支持青年一代争取自由的斗争。他答应暗中支持觉慧出走。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他同觉民、琴一起,送觉慧登上了驶向上海的航船。《家》是一部家庭的历史,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没落。它无意描绘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要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使读者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节选自《中外小说大辞典》,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作者韶军。) 精彩语段 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间也有少数得意的人,可是他们已经满意地睡熟了。剩下那些不幸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第四章) 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他为死去的父亲而哭,他却不曾想到他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可悲了。他的悲哀不久便逐渐消去。在父亲的棺木入土以后,他似乎把父亲完全忘记了。他不仅忘记了父亲,同时他还忘记了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他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他的年轻的肩上。在最初的几个月,这个担子还不算沉重,他挑着它并不觉得吃力。可是短短的时期一过,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他躲开了一些,但也有一些射到了他的身上。他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他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虽然他的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这个大家庭是由四房组织成的。他的祖父本来有五个儿子,但是他的二叔很早就死了。在现有的四房中,除了他自己这一房外,三叔比较跟他接近,四叔和五叔对他不大好,尤其是四婶因为他的继母无意中得罪了她,在暗中跟他这一房闹得厉害,五婶受到四婶的挑拨,也常常跟他的继母作对。由于她们的努力,许多关于他或者他这一房的闲话就流传出去了。 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他想,这样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四婶和五婶,再加上一个陈姨太,她们永远是那样的女人。他不能够说服她们,他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于是他又发明了新的处世方法,或者更可以说是处家的方法。他极力避免跟她们冲突,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他对她们非常恭敬,他陪她们打牌,他替她们买东西。……总之,他牺牲了一部分的时间去讨她们的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第六章) 她不回自己的房间,却一直往花园里走去。她一路上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湖水在黑暗中发光,水面上时时有鱼的唼喋声。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着许许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关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脑子里重现。她渐渐地可以在黑暗中辨物了。一草一木,在她的眼前朦胧地显露出来,变得非常可爱,而同时她清楚地知道她就要跟这一切分开了。世界是这样静。人们都睡了。然而他们都活着。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此外便是她现在所要身殉的爱。在生活里她享受的比别人少,而现在在这样轻的年纪,她就要最先离开这个世界了。明天,所有的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前面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布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她想,这一切是多么可爱,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顺从地接受了一切灾祸,她毫无怨言。后来她终于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纯洁的、男性的爱,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满足了。但是他的爱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给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忆。他的爱曾经允许过她许多美妙的幻梦,然而它现在却把她丢进了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只给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她想到这里,那条路便明显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带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虽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好像有什么人要来把她的身子投到那条堕落的路上似的,她不禁痛惜地、爱怜地摩抚着它。这时候她下定决心了。她不再迟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静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她要跳进湖水里去。 忽然她又站住了。她想她不能够就这样地死去,她至少应该再见他一面,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他,他也许还有挽救的办法。她觉得他的接吻还在她的唇上燃烧,他的面颜还在她的眼前荡漾。她太爱他了,她不能够失掉他。在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就只有他的爱。难道这一点她也没有权利享受?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还活着,她在这样轻的年纪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在她的脑子里盘旋。同时在她的眼前又模糊地现出了一幅乐园的图画,许多跟她同年纪的有钱人家的少女在那里嬉戏、笑谈、享乐。她知道这不是幻象,在那个无穷大的世界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幸福的女子,到处都有这样的乐园,然而现在她却不得不在这里断送她的年轻的生命。就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一个人为她流一滴同情的眼泪,或者给她送来一两句安慰的话。她死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公馆并不是什么损失,人们很快地就忘记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过一般。“我的生存就是这样地孤寂吗?”她想着,她的心里充满着无处倾诉的哀怨。泪珠又一次迷糊了她的眼睛。她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支持了,便坐下去,坐在地上。耳边仿佛有人接连地叫“鸣凤”,她知道这是他的声音,便止了泪注意地听。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久地去了。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她又感到一阵心痛。她紧紧地按住了胸膛。她依旧坐在那里,她用留恋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她还在想。她所想的只是他一个人。她想着,脸上时时浮出凄凉的微笑,但是眼睛里还有泪珠。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第二十六章) 阅读指导 巴金说过,他的《家》是要义无反顾地“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关于〈家〉──给我的一个表哥》)。这句话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这部作品的一把钥匙。这里所说的“制度”,指的是封建的家族制度,以及由它衍生的各种附属制度(婚姻、蓄婢等制度)和观念(等级观念、孝敬观念、节烈观念等)。我们可以看出,巴金批判的是制度的罪恶,而不是具体哪一个人的品行。由此我们可以全面认识高老太爷这个人物。高老太爷是一个封建的卫道士,他凭借自己在家族中的权力,包办觉民的婚姻,囚禁觉慧,禁止他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设计觉新的生活道路,可以说一手制造了无数的悲剧。但是,在他的价值观中,这一切都是对的,是符合封建的伦理道德的,更重要的是这都符合家族的利益,有利于家族的繁荣兴旺。高老太爷的确可恨,但他身后的家长制度更让人痛恨。理解了这一点,对于整部作品的批判意义理解也会更深刻。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人无贵贱,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人是最宝贵的,戕害人的生命是最大的罪恶,这些都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准则。而作品中高老太爷对于觉新、觉民婚姻的包办,他“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家长作风,为了死人可以戕害活人的迷信……这一切似乎有点难于理解,但一切都是真实的,它可以告诉学生,封建礼教、封建制度曾经摧残了多少鲜活的生命,而为了争得自由和青春,又走过了多么艰辛的道路。 《家》里还描写了两类年轻人的形象,一类是以觉新为代表的专制制度的牺牲者,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但“长房长孙”的责任让他不敢有所作为,他只能委曲求全,奉行“作揖主义”;另一类是以觉慧为代表的叛逆形象,他充满朝气,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封建等级制度和陈腐礼教痛恨不已。虽然觉慧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人物,但带有理想化的色彩,给人感觉很模糊,并不是特别丰满。而觉新是时常徘徊于旧世界和新世界之间的人物,既痛恨专制,向往自由,又对旧家庭抱有幻想。这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人物,他的心理也代表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物的典型心理,因而更为丰满真实。 巴金很善于刻画人的心理。《家》里的人物心理描写很多,曲折细腻,富有感情。比如上面节选的鸣凤投湖自尽前一段抒情独白,字字含泪,句句带情,极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除了这种独白的形式,人物的心理还通过梦境、幻想的形式以及动作神态的细微变化来表现,阅读时找出这样的描写,仔细体会一下。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二册)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