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二册读本 >> 正文 | 今天是: |
17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 |
作者:廖沫沙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7 | |
《郑板桥集》中除开诗、词、题画之外,还有16通《家书》。其中有两通是托他的弟弟教育儿子的,很有意思。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做过“七品官耳”的县太爷,又是画、诗、书法“三绝”的艺术家;家有田300亩,是个不大也不小的地主;52岁才得一子。就这几项来说,他的儿子总该算“富贵人家”的“爱子”了。但是郑板桥教儿子的,却同上述的身份和家世不相干,另有他的“爱子之道”。他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写的《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专门谈他教育儿子的目的: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这些想法,就很有些怪。他自己是个“七品官”,却认为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教育儿子的目的是“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呢?是对待家里佣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惜”,因为他们“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假如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大约就是教他的儿子不要有“优越感”,不要搞“特殊化”,不要以为“高人一等”。他为什么有这个想法,且不管他。再看他写的《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这想法虽是他的“怪”处,但却道出一个真理。一个“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而且身为“七品官耳”的人,能看出这个真理来,是颇不容易的。“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而立学有成的往往是附从念书的贫贱之子,不是自己的子弟,这不能不算“富贵人家”的悲剧。这个悲剧,郑板桥大概看得太多了,所以他只好对自己的儿子的立学成败,“置之不论”,把希望寄托在“附从佳子弟”的身上。这是他的“怪”,也是他看得远、看得大的地方。 当然,郑板桥所坚持的对儿子的教育目的:“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这是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县太爷的“好人观”和教子法,毕竟是有限度的。但是除了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郑板桥其人以外,只就他这两通《家书》的文字来看,我觉得也是委婉动人,找来读读是没有什么害处的。 1962年5月26日 杂文是谈世道人心的,作者有感于某种生活现象,下笔成文,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写出来,使人受到真善美的启示。本文就是有感于郑板桥的两封家书,阐述郑板桥的教子之道的。 本文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是夹叙夹议。开头点题之后,便介绍郑板桥及其教子之道,引用他的第一封家书,接着进行议论,“什么是‘好人’呢?是对待家里佣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惜’,因为他们‘总是天地间一般人’”。然后又引用郑板桥的第二封家书,叙述他的愿望,接着又是议论,指出郑板桥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点明了事物的本质。这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本文既形象生动,又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二册)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