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九下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罗天涛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3
 

 

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

2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推敲鉴赏与反复诵读,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在小说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品味、感悟、欣赏”的读书方法。所选的四篇小说都是传统名篇,作品在烛照现实丑恶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悲悯博大的情怀,蕴涵着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的光辉。因此教学本单元课文,我有以下一些基本设想:

1.本单元应着眼于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知道读小说应读什么,该怎么读。

2.教学可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读出作品的味道。

3.教眼要设在理解、鉴赏之上,让学生多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感悟,尽量避免零敲碎打的问题教学。

4.每篇小说都要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各有侧重,《故乡》可侧重人物形象的品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侧重情节的赏析,《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侧重环境描写的赏读,《多收了三五斗》可侧重对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群像的学习。

5.本单元的教学应特别重视综合学习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蕴涵在本单元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确立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开掘阅读的深度,避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快餐式阅读。

6.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可引导学生与文学家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读出社会,读出人生的基础上读出自己。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故 乡》

3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

2课时

《在烈日和暴雨下》

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3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

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自由阅读,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的特点及基本欣赏方法。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研究专题。

课堂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在你读过的小说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情节,请简要谈谈。

自由发言

感知

1.交流小说的常识和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小说的三要素。

2)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感悟、品味、欣赏

3)读小说的几个要点:了解小说的要素;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此为较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的线索;品评小说的细节;评价作者或作品的风格。此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2.自由阅读本单元课文,按照下列提示整理文学常识。

 

课题

作者

主要

人物

主要

情节

反映

时代

 

 

 

 

 

 

 

 

 

 

 

 

 

 

 

 

 

 

 

 

 

3.以“亲近文学大师”为主题,搜集本单元作家的有关资料,介绍他们最突出的成就。

4.自由谈谈本单元中你最感兴趣的小说或人物。

交流补充

 

 

 

 

 

 

 

 

阅读课文,了解常识。

 

 

 

 

 

 

 

 

 

搜集资料,介绍作家。

 

自由谈论。

确立

专题

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

再读小说,确立或讨论专题。

 

 

《故乡》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4.揣摩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提到故乡,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你能例举一些诗词谈谈吗?

例举诗词

感知

1.组织学生根据“我”的见闻梳理文章的情节,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词。

    故乡——    故乡——    故乡

2.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84段。提问:你觉得文中的“我”面对现时的故乡是怎样的心情?

 3组织学生交流,点拨归纳。

1.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2.表述自己的感受

研读(一)

1.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故乡环境的句子,找出写出景物特点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最为传神。

 

故乡的景

过去

现时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思考归纳:景变、人变

 

 

 

研读有关句段,完成表格内容,体会环境描写对于反映时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研读(二)

3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所未料到的,因此“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那么曾经的伙伴、乡邻们会是什么样的呢? 组织学生根据表格提示(还可添加项目),分析闰土形象的前后变化。

 

 

 

少年时

中年时

外貌特写

 

 

动作重现

 

 

生活状况

 

 

精神追求

 

 

 

 

 

提取文中信息,完成表格内容。

 

小结

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那么,被人称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如今又怎样了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讨。

共同回顾,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研读(三)

组织学生研读文中描写杨二嫂的有关文字,自行设计表格反应杨二嫂前后的变化。

教师巡视,个别点拨。

组织交流,归纳。

 

独立完成表格的设计和内容的填写。

小组交流。

 

研读(四)

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刻薄的圆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内容,探讨故乡变化的原因。

交流明确: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经济凋敝,无论是作为农民的闰土还是作为小资产者的杨二嫂都承受着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挤压的痛苦。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人的精神逐渐麻木空虚,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总之,是时代赋予了故乡苦痛的因子。

研读(五)

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悲哀之余,“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阅读最后三段, 结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谈谈对“希望”的理解。

 

熟读最后三段文字。

讨论明确: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背诵最后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真情讲述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昨天、今天、明天》为题,为《讲述》栏目录制一期节目。

1.出示提问要求:

1)必须切合文章内容,切合人物身份。

2)尽量着眼于“今天与昨天”的对比。

3)尽量关注细节。

2.问题示例:(对闰土)二十多年后,当你和迅哥儿重逢时,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你“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你还管迅哥儿叫“老爷”,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对“我”)当你听到闰土叫你“老爷”时,你当时好像打了一个寒噤,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对杨二嫂)二十多年前你被人称为“豆腐西施”,为什么二十多年后你却有这么大的变化?

3.教师巡回指导,着重对主持人设计的问题进行点拨。

4.组织一到两组同学进行讲述并作适当评价。

 

这一环节也可由教师担任主持人,请三位同学担任嘉宾。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些问题,现场再让学生补充一些。

 

小组分工,选出主持人,其余为嘉宾。嘉宾分别扮演“我”、“闰土”、“杨二嫂”。

主持人设计问题,其余准备相关内容。

 

讲述,评价。

拓展延伸

1.“我”对故乡的昨天满怀眷恋,对故乡的今天倍感凄凉,对故乡的明天寄托希望。作者正是运用对比的手法,采用细节描写,向我们沉痛地讲述了故乡的变迁史。请同学们以《昨天、今天、明天》为标题,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变化。

2.组织交流评价,对采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文章予以重点表扬。

作文

交流评价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情节的梳理及对悬念的分析,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体会蕴涵在人物形象中的深刻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作者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对故乡二十多年前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作者无比悲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勤》,看看这位“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又是如何抓住“变”字来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和反映社会现实的?

听,思考。

感知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简要的文字复述故事情节。

读课文,复述。

 

研读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2.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从不同的称呼上,反映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请在括号上填上适合的词。

  )于勒——赞于勒——遇于勒——(  )于勒

4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从中你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的人际关系?

5有人评价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此小说的一大特色。请再读课文,就此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交流归纳:

1)小说运用了插叙,使全文情节曲折动人。

2)小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连结尾都是一个悬念,引人入胜。

3)于勒是结构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对于勒的描写是先扬后抑,先虚后实。

5)课文着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极度盼望、赞美与惊恐、咒骂的对比,情节大起大落。

……

1.默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

交流明确:

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再读课文,梳理情节,探究原因。

 

3.再读课文,交流看法,体会小说情节设置的巧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研读

1.言行是折射一个人心灵的一面镜子。请你找出有关菲利普夫妇的言行的语句,并据此为他们写一份《行为心理鉴定书》。示例:

菲利普

言行

心理或性格

 

 

 

 

 

 

2.你能为他们开一份“心灵处方”吗?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也很精彩?请找出来推荐给大家。

找出描写主人公语言行为的语句,分析其心理和性格。

 

自由发言。

拓展

遇于勒是小说中最出人意料的情节。假如菲利普夫妇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又会怎样呢?请根据老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口头续写故事。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想像作文

口头交流

作业

假如在船上,于勒发现了我们一行,并追了上来,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请改编《我的叔叔于勒》的高潮与结局。

书面作文。

链接

向学生推荐关于金钱或亲情话题的优秀文学作品:

莫泊桑《项链》《漂亮朋友》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高尔基《童年》

《简爱》《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记下书目,课后选读交流。

 

《在烈日和暴雨下》

 

学习目标

1.透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形象,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3.学习领会课文中拟人、夸张、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看到“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个题目,你是否想起曾经感受过的某次烈日或暴雨的景象,请作口头描述。

那么,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烈日和暴雨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在烈日和暴雨下》感受一番。

自由发言。

 

 

感知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根据小说三要素,完成填空:

    在烈日与暴雨下          

哪些是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哪些是写祥子在暴雨下拉车?据此划分情节。

 

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研读一

1.组织学生找出对“烈日”的描写的句子和段落,并朗读体会。提问:你最喜欢哪几句?哪些词用得传神?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从修辞手法、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等方面分析。)

2.把在烈日下祥子所受的煎熬和心理活动找出来,圈出用得传神的词语,在书上批注人物内心的感受。

 

细读课文,勾画词句,

作好批注,交流评价。

研读二

1.假如要把“在暴雨下”拍成一部由三四个镜头组成的短剧,由你担任摄影师,你会怎样拍摄?请根据下列提示写一份拍摄计划。

镜头

画面内容

拍摄理由

 

 

 

 

 

 

 

 

 

2.根据上述画面内容想像,如果你是祥子,联系当时的处境,说说你的心理感受。

 

再读课文,勾画词句,填写表格。

想像交流,体会人物的悲酸心理。

作业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请仿照示例作一点评。

例:上面的雨直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一个“砸”字,突出了雨点之大,写出了雨点的气势和威力。

1.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了过去。

2.因为中了暑,或是发了痧,走着走着,一头到地上,永不起来。

3.地上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点评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研讨

“坐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又坐了一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有人说,祥子的悲惨遭遇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他呆在家里或另谋出路,结果就会不一样。请你根据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联系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及祥子的身世来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探究

1.根据下面三段文字,写出你的发现。

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的响动。

2.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痛苦感受是否仅来自于自然界的烈日和暴雨?根据提供的五则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3.末句“他哆嗦的像风雨中的树叶”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诵读

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精彩?请摘抄下来,反复诵读。

摘录,诵读。

拓展

大家在生活中一定也有日晒雨淋的经历,请你选择最厉害的一次,详细描述“烈日”或“暴雨”和人的心理活动、感受。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借鉴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适当运用修辞。

写作交流

 

 

《多收了三五斗》

 

学习目标

1.能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说出丰收成灾的原因。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品味人物心理变化,说出本文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课堂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当代农村生活的见闻。

可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即使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农民们也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

自由谈谈当代农村的生活现状。

感知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米行粜米——街头购物 ——船上议论三件事。)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研读

1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组织学生围绕“米行粜米”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

2.请你将朗读时感受到的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用词语表达出来。

 

先熟悉“米行粜米”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小组分角色朗读,最后由一两组在全班朗读。学生相互评价。

 

概括并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

探究

1.“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破布袄的口袋里正需要洋钱。”请从文中提供的信息,说说旧毡帽们为什么一定要将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

2.从上面的讨论中,你能发现旧毡帽们丰收成灾的原因吗?

3小说为什么要塑造旧毡帽群像?如果只塑造几个有姓名的人物来展开故事,与原文写法比较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4.课文结尾句说:“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先独立阅读、思考,再交流明确。

拓展

今天上课时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见闻,新旧社会的农村的确有天壤之别。但是在当前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果你是一位当权者,你会采取哪些办法?

自由发言。

 

 

综合学习与探究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赏析小说中经典传神的语言,领悟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对整篇小说的作用。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专题探究,学会对一组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初步了解一些赏析小说的角度和方法。

3.能在熟悉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书信的格式,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见解。

 

课堂学习

 

课时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语言品析课

结合综合学习与探究的第一题、第三题、第四题对本单元各作品中的语言(包括语段、句子和词等)进行品析,

1.推荐各作品中最生动传神的语言,在旁边写上赏析的话。

2.将自己认为的经典语言摘录在积累本上。

3.小结在作文中如何借鉴作家的语言表达技巧。

 

赏析

摘录

 

第二课时

专题研究课

1.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搜集资料,形成观点。

参考题目:

A.相同的悲,不同的情——同组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比较

B.“变”是不变的手法——对小说中变的艺术的探讨

C.让人物在细节中闪光——浅谈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D.无巧不成书——谈本单元各小说中戏剧性情节

E.浅谈环境描写在小说的重要作用

……

2.同一专题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形成书面材料。

展示并汇报专题研究成果。

选择专题研究。

同组交流。

展示成果,并相互评价,补充。

第三课时

书信写作课

1.以“与文学大师的亲密对话”为主题,就本单元的文学家,任选一位与其对话。要求:

1)必须结合文学家的具体文学作品;

2)要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

3)格式要求采用书信体;

4)注意用语的得体。

2.组织交流评价修正。

写作

交流

评价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课堂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初读

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

了解大意。

提出疑问。

2.组织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

3、组织全班交流

指名朗读,正音。交流大意,探讨疑问。

 

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记下疑问。

 

 

 

互读、释疑

品读

1.出示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两首诗各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感情?(3)诗歌的章法有何特色?

 

2.组织交流。

3.组织朗读比赛: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朗读品味

诵读

结合章法特点,找出每一章节的异同,反复诵读诗歌。

诵读

 

名著推荐与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领悟作品的内容、写法和深刻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

导入

介绍人们对于《格列佛游记》的高度评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的一部讽刺小说。它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流传,特别是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伏尔泰、拜伦、高尔基、鲁迅都非常推崇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今天,我们就先对其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一睹为快吧。)

听讲

先睹

为快

组织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宫廷游戏》,说说其精彩之处。

自由阅读,交流感受。

关注

背景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对作者及作品的介绍文字。

2.交流作者的概况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唤醒

期待

1.组织学生确立阅读的关注点:

荒诞的情节有趣的人物

讽刺的手法深刻的主题

2.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好好去品读这部小说,然后就上述你最关注的一点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说说自己的阅读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

交流

1.组织学生就自己的关注点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将主要观点记录下来。

2.组织阅读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组织学生总结阅读小说的视角与方法。

交流体会

总结方法

梦幻

之旅

青春正是梦幻的季节。请你借鉴作者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像,写一段你自己的梦幻历程。

作文

作品

推荐

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与《格列佛游记》,比较两个主人公性格的不同。

课后阅读

 

 

文章录入:dlzxxiangzy    责任编辑:dlzxxiangz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