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四册读本 >> 正文 今天是:
41 莎士比亚戏剧导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4
 

 

    背景介绍

    在西方文学史上,只有极个别的作家有资格接受这样的评价:“如果没有他,整个文学将会是另一个样子。”莎士比亚就是这极个别的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戏剧创作独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最高峰,开辟了西方文学的新纪元。他像一口源源不断喷涌的泉眼,近四百年来,西方许多文学流派都享受了他的恩泽。遗憾的是,对于这位巨人的生平,我们的资料并不多。尽管如此,经过一些学者的考证、发掘和整理,还是积累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事实材料,使我们能够从中窥见这位戏剧大师的主要生活经历。

    莎士比亚(1564—1616),诞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进过文法学校,接触了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受到了较好的古典文学熏陶。后来,因为家境中落而辍学。1585年前后,莎士比亚来到了伦敦,传说他曾经在剧院为看戏的贵族看管马匹,后来当上一名雇佣演员,并因参加编剧工作,成了剧团的股东。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这些无疑比学校的教育对他的影响更加深刻,作为一个小地方成长起来的作家,没有更多的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也没有做过广泛的旅游,甚至没有接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渊博学识、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冷静思考,无疑都是拜这些经历所赐。

    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最初是改编旧剧,随着创作题材的扩大,他的名声日益显赫,收入也日趋丰裕。1608年前后,他回家乡购置了田产并经常居住于此。1616年4月23日,正当他52岁生日的时候,伟大的戏剧家演完了他人生舞台上的最后一幕,与世长辞了。他在遗嘱中写道:“我希望并坚定地相信,我的灵魂能够成为永恒生命的一部分。”虽然他在生前遭受了诸多非议,死后也并没有“盖棺论定”,150年后的18世纪中期,才有人去凭吊他,也才开始有学者去研究他。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发现并认识到他的价值,于是他一跃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内容提要

    莎士比亚一生共完成了叙事长诗2部、十四行诗154首、戏剧37部。而戏剧创作是他主要的成就。正如许多作家一样,他的创作也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浪漫的、激情的、乐观的;中期则表现为现实的、深沉的、忧愤的;到了晚年,又带上对来世彼岸的神秘性思考,表现为悠远的、宗教的、虚无的。

    他前期的戏剧创作主要是历史剧和喜剧,像《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等9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喜剧,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等3部悲剧都创作于此时。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高峰,也是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它不仅有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有轻松的生活场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历史剧和喜剧的融合。它描写了亨利四世在位时期,青年王子亨利(即后来的亨利五世)的活动,写出了一个理想君主的基本品质和成长过程。剧中常与亨利王子鬼混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有名的喜剧人物之一,他好酒贪杯,纵情声色,善于利用拍马、吹牛、逗笑来谋取生活,是一个封建制度解体时没落的骑士阶层的典型形象。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有社会讽刺意味的一部。剧中包含三个平行的故事,主要故事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之间围绕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冲突,次要故事是富家小姐鲍西娅遵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和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基督教青年罗兰佐的爱情故事。通过这些相互联系的情节冲突,莎士比亚肯定并赞美了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以友谊、爱情为重的人文主义理想,否定并谴责了夏洛克为代表的惟利是图的生活态度。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矛盾是全剧的基本冲突,这一冲突有着政治、宗教、种族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他们同为商人,但一个是商业资本家,一个是高利贷者,他们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夏洛克在剧中并非主角,但作为矛盾冲突的惟一对立面,形象的多面性使他成为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一方面凶狠残暴、贪婪吝啬,一方面又敏捷机警、果断沉稳;当他是一个恶棍暴徒,步步紧逼的时候,让人憎恶反感,当他垂头丧气、受尽凌辱的时候,却又让人同情。这种复杂性加上他犹太民族的背景也使得对他的评价一直充满了争议。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喜剧艺术的顶峰之作,是“最令人快乐的一部”。剧名与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副题“各随所愿”显示出这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这部剧描写了两对情人的恋爱故事:西巴斯辛和薇奥拉是一对孪生兄妹,在一次海上航行时遇险,彼此分离。薇奥拉侥幸逃生,女扮男装,当上了奥西诺公爵的侍童,往来于公爵与恋人奥利维娅小姐之间,不料,小姐却爱上了薇奥拉,而薇奥拉又暗恋着公爵,由此演出了一场复杂的爱情纠葛。最终,薇奥拉与奥西诺,西巴斯辛与奥利维娅分别成了婚。在剧中的两位女性薇奥拉和奥利维娅身上,莎士比亚倾注了最多的人文主义理想,她们热爱生活、忠于爱情,有着独立的人格,是莎士比亚理想中的完美人性的体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悲剧作品,并不像后来的《哈姆莱特》《奥赛罗》那样深刻,但就其流传之广、人们喜爱之深而言,却毫不逊色。这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被评为“一曲青春和爱情的赞歌”。作品叙述了两个青年恋人,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终于双双殉情。剧情以两家械斗开始,终于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表现了人道主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忠于友谊等道德)与中世纪封建道德(贵族之间的敌对、家长权威等)的冲突。

    中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写出《哈姆莱特》等悲剧7部以及《一报还一报》等喜剧4部。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长久以来,由于它悲剧意义的深刻性、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悲剧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据统计,从1877年以来,在欧洲每12天就有一部(篇)关于《哈姆莱特》的论作问世,可见其影响力之大。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本来是一个流行的复仇故事,莎士比亚把它改造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悲剧。戏一开场,主人公哈姆莱特就陷入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中,他最崇拜的父亲被暗害,母亲被霸占,王位被篡夺,爱人被离间变疯。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曾经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当一切打击、一切不幸先后落在他的头上时,坚贞的爱情、忠贞的友谊、坚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都开始动摇。当得知父亲被害的真相,他开始领悟到,这不仅是个人的不幸,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不幸,于是他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为了弄清真相,也为了避免遭到毒手,他开始装疯卖傻。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同学和情人竟然成了奸王的帮凶,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完全破灭了,他万念俱灰,甚至开始考虑“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复仇任务,先是安排了“戏中戏”,以便进一步证实奸王的罪行。一俟罪行证实,他便立刻展开行动,只是由于寻找正义的手段,他放过了在奸王祈祷时把他杀死的机会,接着又误杀了波洛涅斯,给自己带来了被放逐的命运。最后,他逃了回来,在一场决斗中杀死了奸王,但自己也因中了毒计而牺牲,个人、家庭、爱情、事业全都遭到了毁灭。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灵魂极其深刻,几乎人类所有的崇高都在他的身上放射过光芒,但人类的某些弱点他也一样拥有。他是一个忧郁的王子,沉默寡言、愁容满面,由此性格出发,他有时候悲观厌世,有时候又思虑过重,耽于幻想,有时候又精力充沛,勇敢坚强。在他的身上有着很多矛盾的因素,以至于他的一些行为至今众说纷纭。托尔斯泰说:“要找到哈姆莱特行为和言辞的任何解释是毫无可能的,因此,要把他说成是任何性格也是毫无可能的。”这或许就是哈姆莱特的迷人之处。

    《奥赛罗》叙述了摩尔人贵族奥赛罗由于听信手下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的妻子台斯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奥赛罗是一个忠诚、正直、勇敢、嫉恶如仇的英雄,他以自己的英雄业绩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征服了台斯狄蒙娜,赢得了她的爱情。但是好景不长,当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邪恶力量伊阿古时,他的粗野、鲁莽、多疑的性格抓住了他,使他一步步滑向深渊。台斯狄蒙娜是一个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她为了爱情,敢于反抗父亲的意志,与奥赛罗结合;但爱情一旦失去了人格的独立,就只能给她带来怯懦和驯顺,她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把幸福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因此失掉了对自己命运的把握。伊阿古是奥赛罗的矛盾对立面,他是邪恶的化身,他完全掌握了矛盾的主动权,用一个又一个的阴谋诡计,制造了奥赛罗和台斯狄蒙娜的爱情悲剧。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人性恶的一面,是欲望膨胀的极端,是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典型。

    《李尔王》一向以“伟大庄严而雄浑的诗意,惊天地而骇鬼神的力量”而著称,该剧展示了一个悲惨的世界:真理匿迹、黑白不分、父子反目、兄弟相残,权和利成为生活的惟一主宰。李尔王是一个杰出的统治者,但到了晚年,他陷入了一种居功自傲的偏执中,使他只愿听到颂歌,不愿听到微词。大女儿和二女儿对李尔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而三女儿考狄利娅只不过讲了一句实话在她结婚之后将拿出一半的爱去爱父亲,另一半给自己的丈夫竟然惹得李尔王勃然大怒,将她驱逐出宫。但他的两个女儿实际上爱的是李尔王手中的权和利,一旦权、利到手,李尔王就被逼出宫门,流落荒原,疯掉了。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批判了英国社会见利忘义的现实。虽然这部戏剧是莎剧中最黑暗、最凄惨的,但它的场面还是优美、感人的,像李尔王和小女儿重逢的场面,是一个真实的景象,但像人间天堂一样温馨感人,在清醒之后的李尔王和小女儿身上,体现出作者并没泯灭的对于美、善和爱的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最后一部,也是最短的一部。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在战场上凯旋归来,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的机会,弑君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战败而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亡。剧中刻画了麦克白夫妇这一对野心家的形象,谴责了君主专制,表现了“权力诱惑下堕落的人性”,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雅典的泰门》也是一部悲剧,通过一个慷慨好客的富豪,由于钱财散尽,亲友纷纷离去的故事,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

    后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共写出了《暴风雨》等传奇剧4部和历史剧《亨利八世》1部。这一时期的剧作,充满了童话式的想像和对未来的憧憬,表现了分离、重圆、流浪、和好等浪漫的情节,脱离现实生活,并没有特别出色的作品。

    精彩片断

    1.《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第二幕)

罗密欧  没有受过伤的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创痕。(朱丽叶自上方窗户中出现)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既然她这样妒忌着你,你不要忠于她吧;脱下她给你的这一身惨绿色的贞女的道服,它是只配给愚人穿的。那是我的意中人;啊!那是我的爱;唉,但愿她知道我在爱着她!她欲言又止,可是她的眼睛已经道出了她的心事。待我去回答她吧;不,我不要太卤莽,她不是对我说话。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因为有事他去,请求她的眼睛替代它们在空中闪耀。要是她的眼睛变成了天上的星,天上的星变成了她的眼睛,那便怎样呢?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

朱丽叶  唉!

罗密欧  她说话了。啊!再说下去吧,光明的天使!因为我在这夜色之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

朱丽叶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

罗密欧(旁白)  我还是继续听下去呢,还是现在就对她说话?

朱丽叶  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罗密欧  那么我就听你的话,你只要叫我做爱,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

朱丽叶  你是什么人,在黑夜里躲躲闪闪地偷听人家的话?

罗密欧  我没法告诉你我叫什么名字。敬爱的神明,我痛恨我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要是把它写在纸上,我一定把这几个字撕成粉碎。

朱丽叶  我的耳朵里还没有灌进从你嘴里吐出来的一百个字,可是我认识你的声音;你不是罗密欧,蒙太古家里的人吗?

罗密欧  不是,美人,要是你不喜欢这两个名字。

朱丽叶  告诉我,你怎么会到这儿来,为什么到这儿来?花园的墙这么高,是不容易爬上来的;要是我家里的人瞧见你在这儿,他们一定不让你活命。

罗密欧  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爱情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事,它都会冒险尝试,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朱丽叶  要是他们瞧见了你,一定会把你杀死的。

罗密欧  唉!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只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朱丽叶  我怎么也不愿让他们瞧见你在这儿。

罗密欧  朦胧的夜色可以替我遮过他们的眼睛。只要你爱我,就让他们瞧见我吧;与其因为得不到你的爱情而在这世上捱命,还不如在仇人的刀剑下丧生。

朱丽叶  谁叫你找到这儿来的?

罗密欧  爱情怂恿我探听出这一个地方;他替我出主意,我借给他眼睛。我不会操舟驾舵,可是倘使你在辽远辽远的海滨,我也会冒着风波寻访你这颗珍宝。

朱丽叶  幸亏黑夜替我罩上了一重面幕,否则为了我刚才被你听去的话,你一定可以看见我脸上羞愧的红晕。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你爱我吗?我知道你一定会说“是的”;我也一定会相信你的话;可是也许你起的誓只是一个谎,人家说,对于恋人们的寒盟背信,天神是一笑置之的。温柔的罗密欧啊!你要是真的爱我,就请你诚意告诉我;你要是嫌我太容易降心相从,我也会堆起怒容,装出倔强的神气,拒绝你的好意,好让你向我婉转求情,否则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拒绝你的。俊秀的蒙太古啊,我真的太痴心了,所以也许你会觉得我的举动有点轻浮;可是相信我,朋友,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我的忠心远胜过那些善于矜持作态的人。我必须承认,倘不是你乘我不备的时候偷听去了我的真情的表白,我一定会更加矜持一点的;所以原谅我吧,是黑夜泄漏了我心底的秘密,不要把我的允诺看做无耻的轻狂。

罗密欧  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

朱丽叶  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罗密欧  那么我指着什么起誓呢?

朱丽叶  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

罗密欧  要是我的出自深心的爱情

朱丽叶  好,别起誓啦。我虽然喜欢你,却不喜欢今天晚上的密约;它太仓促、太轻率、太出人意外了,正像一闪电光,等不及人家开一声口,已经消隐了下去。好人,再会吧!这一朵爱的蓓蕾,靠着夏天的暖风的吹拂,也许会在我们下次相见的时候,开出鲜艳的花来。晚安,晚安!但愿恬静的安息同样降临到你我两人的心头!

罗密欧  啊!你就这样离我而去,不给我一点满足吗?

朱丽叶  你今夜还要什么满足呢?

罗密欧  你还没有把你的爱情的忠实的盟誓跟我交换。

朱丽叶  在你没有要求以前,我已经把我的爱给了你了;可是我倒愿意重新给你。

罗密欧  你要把它收回去吗?为什么呢,爱人?

朱丽叶  为了表示我的慷慨,我要把它重新给你。可是我只愿意要我已有的东西: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渺,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乳媪在内呼唤)我听见里面有人在叫;亲爱的,再会吧!就来了,好奶妈!亲爱的蒙太古,愿你不要负心。再等一会儿,我就会来的。(自上方下。)

罗密欧  幸福的,幸福的夜啊!我怕我只是在晚上做了一个梦,这样美满的事不会是真实的。

朱丽叶  自上方重上。

朱丽叶  亲爱的罗密欧,再说三句话,我们真的要再会了。要是你的爱情的确是光明正大,你的目的是在于婚姻,那么明天我会叫一个人到你的地方来,请你叫他带一个信给我,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把你当做我的主人,跟随你到天涯海角。

                                                 (朱生豪译)

    2.《李尔王》节选(第四幕)

肯特  王后〔王后〕李尔王的小女儿。看了您的信,有没有什么悲哀的表示?

侍臣  是的,先生;她拿了信,当着我的面前读下去,一颗颗饱满的泪珠淌下她的娇嫩的颊上;可是她仍然保持着一个王后的尊严,虽然她的情感像叛徒一样想要把她压服,她还是竭力把它克制下去。

肯特  啊!那么她是受到感动的了。

侍臣  她并不痛哭流涕;“忍耐”和“悲哀”互相竞争着谁能把她表现得更美。您曾经看见过阳光和雨点同时出现;她的微笑和眼泪也正是这样,只是更要动人得多;那些荡漾在她的红润的嘴唇上的小小的微笑,似乎不知道她的眼睛里有些什么客人,它们从她钻石一样晶莹的眼球里滚出来,正像一颗颗浑圆的珍珠。简单一句话,要是所有的悲哀都是这样美,那么悲哀将要成为最受世人喜爱的珍奇了。

肯特  她没有说过什么话吗?

侍臣  一两次她的嘴里迸出了“父亲”两个字,好像它们重压着她的心一般;她哀呼着,“姊姊!姊姊!女人的耻辱!姊姊!肯特!父亲!姊姊!什么,在风雨里吗?在黑夜里吗?不要相信世上还有怜悯吧!”于是她挥去了她的天仙一般的眼睛里的神圣的水珠,让眼泪淹没了她的沉痛的悲号,移步他往,和哀愁独自作伴去了。

肯特  那是天上的星辰,天上的星辰主宰着我们的命运;否则同一个父母怎么会生出这样不同的儿女来。您后来没有跟她说过话吗?

侍臣  没有。

                                                (朱生豪译)

    阅读指导

    安东尼·伯吉斯在《莎士比亚传》中说:“莎士比亚是从一个乡间集镇的街谈巷议中汲取营养的。”而这种语言的特点是,“人们不论身份高低,都喜欢参加喋喋不休的闲谈”,因此在莎士比亚早期和中期的大多数戏剧中,人物常常会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对一件事情常常铺排很多的比喻和句子,这一方面显得很有诗意,很有激情,但另一方面却又有些拖沓和冗长,不可避免造成一种隔膜。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体会其中蕴含的思考以及语言的艺术表现力。阅读时,不妨“设身处地”,充分发挥想像力,把文字形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舞台形象,想像剧中人物的表情、神态、心思,模仿剧中人物的口吻朗读对白(或独白),这样或许可以进入剧作设定的情境,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性格。

    莎士比亚的剧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在课余时间要想全部读完,很难做到,最好是挑选几部经典剧作来阅读。“内容提要”中提到的剧作,都是他各类剧作中的代表作品,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细细研读。

    莎士比亚的戏剧很早就传入我国,目前有多种译本,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目前国内较权威的译本。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