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四册读本 >> 正文 | 今天是: |
52 随笔两题 | |
作者:刘锡庆|吴冠中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4 | |
随笔与杂文、散文的区别 节选自《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这就很自然地涉及到了“杂文”和“随笔”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题材”选取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是“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 其次,表现在“笔调”区别上:杂文“犀利”,常常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则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 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总之,杂文和“随笔”是十分亲近的两姊妹,在“思想启蒙”上曾并肩作战,而在“阶级搏杀”中又两相生分。实际上,“随笔”顺理成章地只能归属于杂文,它们的“共同性”(如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等)远远大于“差异性”。甚至不妨这样认为:杂文是硬性“随笔”;随笔是软性“杂文”。 我认为“随笔”和散文是有明显区别的: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在文体独立的现今,弄清这二者的区别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 我祝愿“随笔”在“文体复兴”中得到日益兴隆的长足发展!我也企望散文能在“文体净化”中得到除旧布新的真正繁荣!
我观随笔 吴冠中 选自《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看看,听听,每有所感,便想写出来。要将所感写得贴切、自然、生动、深刻,很不容易。 正如鲁迅没有读过小说作法,我从未读过怎样画××之类的技法程式书。 画物写情,我画风景并不局限在固定的角度写生,而是根据营造意境的需要,将东南西北不同方面的物象组织进同一画面,如果说绘画中不同方面形象的组合构成有较大的局限性,则用文字写随笔就较自由得多了,古今中外的联系,酸甜苦辣的调味,不择手段亦即择一切手段将自己的感受通过具象事例透露给读者。实例是有血有肉的,具象的,但由此引申的感受可能是抽象的,远比具象实例本身博大,隽永。 文思如泉的李白与苦吟推敲的贾岛似乎不一样,其实文艺创作的规律还是一致的,从灵感到形成作品之间的过程决不可免,只是这过程中剪裁、结构的方式不一样,快慢的速度千差万别。作品的酝酿期往往是潜在的,作者自己也并不去分析其脉络和起伏。 我只是一个画家,偶尔写文,大都是自发的,不拘形式,也没有研究过散文、游记、杂文及随笔之间的界定与区别。但我想正如国画、西画、彩墨、油画、速写、素描、习作、创作……等等不同名称都是从不同角度阐明某方面的不同概念,并不完全适合于一件具体作品的定性或标签。散文并不散漫,杂文并不杂乱,随笔绝不随随便便,举重若轻,作者用心之苦,读者自会品评。 《随笔两题》阐明了随笔与杂文、散文的区别以及一位画家写随笔的感想,这使我们对随笔这种文学样式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对我们阅读、尤其是写作随笔有一定帮助。 《我观随笔》的作者说,他没有研究过随笔与其他文体的界定与区别,也没有读过文章作法之类的书,只是“看看,听听,每有所感,便想写出来”,然而又说“随笔绝不随随便便”,这两种说法是不是矛盾?为什么?你是怎样看待随笔的? 读书与写作随笔两题吴冠中先生不在意文体的界定与区别,刘锡庆先生却非常在意文体的异同。对两位先生的不同观点应该怎样看?把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
|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