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材建设 >> 高中读本 >> 高五册读本 >> 正文 今天是:
话题作文选------1.话题:互动
作者:费滢等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0
 

 

读下文,以“互助”为话题作文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平台

1994年春天的那个新学期,一开始老师就准备着要换座位,我不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会玩其他女生都会玩的跳皮筋之类的游戏,顶多给她们绷着皮筋当柱子,她们教我唱“婉君”或是“周扒皮”的 词,我却怎么学都学不会,所以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老师板着脸把我叫到办公室去的时候,我正帮班长粘小白鸽,我把胶水涂在剪好的两张硬纸板上,再用力把它们粘起来。我不喜欢做这些,但这样或许可以和班长说说话,她是全班最受欢迎的女生。

我喊了“报告”走进老师办公室,因为紧张而站得笔直。老师问我想和谁坐,我说随便。然后就偷偷透过窗户看学校的平台。

学校的平台被一堵中空的墙隔成两半,墙中间填了土,种着高大的月季,现在是春天,月季们蓬勃生长,茎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刺,男生们会把它们采下来当武器,据说很有杀伤力。

老师挥挥手说你走吧,我最讨厌你这样,真难沟通。我心里挺难过,我挺喜欢老师的,她既年轻又漂亮,我希望她帮帮我,而她却说“你真难沟通”。

第二天早晨,老师靠在讲台上,很轻松地说:“樊丽君和你坐。”于是她就拎着书包过来了,轻轻坐下,轻轻从包里拿出文具书本,整齐地放在桌上。我顿时脸红起来,相比之下,我的桌面就太乱了,我七手八脚地收好东西,抬起头看见她对我笑了一下。

在我印象中,她是一个胆小的女生,没和我说过几句话,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打个招呼。现在我了解了一些,她是一个头发有点黄,牙齿很白,笑起来很好看的女孩子。

过了几天,我们的话多起来,因为以前同样是没人理的那种,所以下课时,我们总是坐在一起说话。她说她家有一棵金橘树,结出来的金橘很好吃,很甜。她说夏天爸爸买西瓜,总是一下子买好几个,洗干净放在床边。我在一边听着,心里就很快乐。平时没带尺子之类的文具,她就会轻手轻脚地把她的移给我。

她的家境不好,用很旧的铁铅笔盒,里面放着秃了的铅笔和圆珠笔。到了四年级,老师要求用钢笔写作业,但她却总用圆珠笔,她很认真地写,希望老师给她打100分,但老师因为她没用钢笔却在班上批评了她,这时她就会握住我的手,低着头不说话。但下一次作业时,我又会看见她侧着身子,很用力地写。

终于有一天,她有了一枝钢笔,很普通的那种,上面有深蓝色的花纹。那一天我们都被喜悦笼罩着,她的眼里闪闪发亮,不时旋开笔套画上两笔,很细的笔画,她说,这样会使她的字看上去秀气一些。

上课的时候,她眼睛盯着笔,这时老师走到她面前,老师说:“樊丽君你在想什么呢,这样不专心。”老师随手把钢笔扔出了窗外,我听见很清脆的一声响,笔落在了平台的那一边,那边我们是不能去的,因为有高压线,这样樊丽君就拿不到她的笔了,她仍握着我的手,低下头什么都不说。我想,怎么帮她呢?我脑子里一片混乱,这是我最好的朋友,她从来不像其他人一样不和我玩,但是我可以做什么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五月,我们学校举办艺术节,全校师生都端了小板凳坐在操场上。这时樊丽君拍拍我,我回头,她对我说,她一定要把钢笔捡回来,我站起来,用口形告诉她我一定会帮她。她拉着我的手,我们害怕被老师发现拼着命跑,本来准备从教室的窗户爬下去,但教室门是锁着的。所以我们又跑到平台的这一边。樊丽君说我们从月季花上过去,我点点头,咬着牙爬上去,月季花越长越好,现在变成了密不透风的墙,但我仍要爬过去,我用手拼命拨,闭着眼跳到了平台的另一边,紧接着她也过去了,我们满身是汗,从各自的脸上看到了慌张,但我们互相安慰着,拉着手,从心里互相鼓励。天黑了,我们在地上胡乱摸着,终于找到了笔,我松了口气,坐在地上,樊丽君坐在旁边。我的膀子被月季花刺扎破了,火辣辣地疼,似乎血一点点地在往外涌。突然我听见樊丽君哭了,她仍握着我的手,肩膀一耸一耸的,她抽泣着,断断续续地说:“要是班长这样,老师……决不会……扔她的笔。”我一下子难过起来,我说:“没事,我会帮你。”她点点头:“我也会。”我说着话,我也哭了,我们就这样坐着,隐隐约约报幕的声音和歌舞声传过来。

时间过得很快,怎么拉都拉不住。我上了初中又上了高中,有一年过生日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只兔子玩具的礼物,兔子的头后写着“樊丽君”三个字。我看了一会儿就把它放在桌边,心里想,这是我永远都无法忘记的。

(江苏南京金陵中学  费 滢)

评委评语:

这是一篇好文章。文字表达与心意和谐一致。

人与人心灵的互助是具有震撼力的。文章着眼于心与心的互相帮助,就比一般意义上的互助更显出分量。作者在写作把握上的如此不动声色,相当不易,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梁平(作家、《星星》诗刊主编)

好小说,语言沉稳而有内蕴力,可见作者的功底不一般。把老师写得过于粗暴、简单。

王干(评论家、《中华文学选刊》杂志主编)

此文能跳出来写一种“互助”,又强调人的沟通,是不错的。和别的文章比,有一种跳出来的干净。

贾平凹(作家、《美文》杂志社总编辑)

                           (自《中学生美文》(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如果你喜欢现代派戏剧,我建议你到中国的高中去,在中午放学的时候,立在大门旁看。你会看到黑压压的人群向你涌过来,让你莫名其妙地感到窒息。你会惊诧这些人怎么竟如此相像:他们都穿着同样的死气沉沉的冷色校服,脸上漂浮着同样的备受摧残的表情,眼皮同样地红肿着,眼睛里流露出同样无力的目光。如果你日复一日地看,你会看到脚下的花儿开了又败,败了又开;你会看到树上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而人却一成不变地僵硬地走出来,像极了从轰鸣的机器里成排成排地输送出来的机器零件,泛着灰冷的金属光泽。

你有没有看出一点《等待戈多》的味道?荒凉,恐怖。

有时候我想,汉武帝的太学生们从太学里走出来时会不会也是同样的面无表情?明朝国子监下学时的情景呢?该更加荒凉些吧?我仿佛看到那些可怜的学子们脚步匆匆,在向一个冷酷的国家机器走去,背景是一派残阳如血的凄凉。

中华古国历史悠久,看来机器般的荒凉教育也是“古已有之”。我猜那些脚步匆匆的先人们心中也是荒凉一片,他们也会想起自己凶吉未卜的苍茫前路,想起自己的某个旧日同窗如今已是前呼后拥,好不威风,而另一个在乡里教书的,却穷困潦倒,备受凌辱。路过青楼,他们会想起那个倒霉的“奉旨填词”沉沦脂粉的柳永;游览太湖,他们会想起那个“端居耻圣明”的孟浩然。他们害怕,害怕极了。他们怕穷困潦倒,怕沉沦脂粉,怕“端居耻圣明”。一如我们现在怕下岗,怕将来不得不去做一个月赚不了几百块钱的苦力活儿。

你见过草坪机吗?偌大的草地,它“突突突”地开过去,原本参差不齐的草儿们立刻就规格一致了。如果非要问“教育”最像哪一种机器,我觉得就像这一种。古今的学子们就是被这样的机器修剪成了规规矩矩的几何形。不错,修剪过的草地的确整齐划一,的确看上去舒服,但是草儿的个性呢?一棵草,它原本或许会生得曲折诡异而别有姿态、别有韵致,但是这种姿态、这种韵致被扼杀了。甚至有些倔强的草儿还被斩草除根了。残忍──除了残忍还能说什么呢?提起“焚书坑儒”,大家咬牙切齿,其实始皇“坑”掉的是何等微不足道。

对不起,我是不是有点儿“愤青”了。我曾经反复地提醒自己,写这个题目你千万别“愤青”,千万别激动。可是我还是没能控制得住。我告诉自己,你别总发泄不满,该动动脑子,提点建设性的意见嘛。可是我终于发现我没这个本事。一棵草如果一直在草坪机的碾压下生长,它怎么会知道蒙古草原的天空有多高、多远、多蓝?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干净、有灵性,孩子一样。高中上了一年以后,我打电话给她叙旧,她说她没有时间,她说今晚还有五张作业卷在等她,她说她正在一个劲儿地喝咖啡呢。她的声音疲惫而苍老。我挂上电话,不知道心里是怎样一种滋味。

我原本想听到草儿在“沙沙”地成长着,却听到了一声清脆得令人毛骨悚然的拦腰折断的声音。

有一则呼吁保护小草的公益广告,相当经典:“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是的,我们是小草,我们需要阳光、甘露,我们需要空气、肥料,但我们也需要独立的姿态。我们都是美好的,那是因为我们各有韵致,各有情趣。园丁们,把草坪机推走,留一片自由蔚蓝的天空,好吗?

──“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山东威海一中  丛治辰)

(指导老师  杨慧敏)

评委评语:

本文写得相当精彩,大概是题目出在了学生的心上。文章开笔用现代派戏剧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遍的图景,然后上溯古代,用昔日的“荒诞”衬托今日的“荒诞”,再以“小草”象征渴望健康生长的内心,甚至检讨自己不要太“愤青”,应该提建设性的意见,显示出一种对现行教育不合理部分的思考深度与宽容。题目也用得好,有力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全篇文字流畅,没有错别字、病句等等,显示了较高的写作水平。

韩小蕙(作家、《光明日报》文荟版主编)

暖 色 音 乐

──关于“互助”的思维碎片


(一)起首的钢琴声

我在生命的起首,就听过钢琴的吟唱。

我赤足走在一片潮湿温润的大地上,被圣洁的白色光芒包围着,我知道我即将去到一个冰冷而残酷的世界。这时,钢琴的乐音从地平线上响起,轻轻柔柔地告诉我:“不要怕,孩子,不要怕降生于世,你会遇到许多可以与你相互抚慰的生命,你会成为被爱和献出爱的人。”

我的心于是不再颤抖,便携带一声啼哭去拥抱这个崭新的世界。

我感受到母亲柔软的双手的抚慰,同时用我无邪的笑容让她感受到生命得以延续的高尚的快乐。我拥有了至亲的好友,我们一起忘情地大笑,一起在放学后的路上大声唱歌的那些记忆,让我在体会爱情之前感受到了一种至死不渝的永远。我深深懂得了置身人群中的那种安全感,当一个集体为了一种共同的理念凝聚在一起时,我感到了生命互携互助的快乐,我看到了我们心灵的泉水汇成河流。

最初的钢琴声在我心中留下了温暖的烙印,我认为那是我的神谕,它教诲我学习“互助”,“互助”是我生命历程中应该不倦追寻的教义。

我于是决定做一个母亲,把自己的灵魂涂抹上泥土的颜色。那不仅仅是一个能够诞下新生灵的母亲,而且是一个拥有坚忍的母性和博爱的胸怀的母亲。

我敬重宋庆龄女士,她无子无女,却因着对中山先生的伟大的爱情而成为“国民的母亲”,她有着对人民的博爱;我喜爱冰心女士,她的对任何人都温柔的纯真的心让我感动。她们都是实践着“互助”的教义的母亲。

愿为母亲,因为我相信博爱的心会使生命充实而不孤单,温暖自己,也温暖了他人。这便是我尊重生命的方式。

流年似水,愿钢琴的轻柔抚慰每一颗心。在生命的路上,请你我携起手,且行且歌。

(二)听不尽袅袅的风笛

我喜欢听风笛袅袅,回响在绿色的大地上。对风笛的钟爱源于电影中的苏格兰英雄,他的马背上的人生荡气回肠。清越悠扬的风笛声中,民众在英雄的领导下揭竿而起,他们被一种共同的豪情感染了,为了民族大义团结起来,热血在胸中沸腾。

一个民族精神上的互助是感人至深的。这样的灵魂上的互相补充,不断凝聚,不断升华的境界往往出现在危难的年代。

我始终不能忘怀闻一多先生的拍案而起。“最后的讲演”时他眼眸中的激情一定感染了台下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因为,事隔多年后的我仍能感到灵魂的震颤。我想,这种震颤可以救赎人的灵魂。这是一种无比高尚的“帮助”。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是万物之灵。然而,造物主似乎不允许世界上存在完美,于是我们都只有残缺的灵魂。生命的相遇便是为了实现相互的填补,你挥一挥手,我点头一笑,其实也能让我们在相助中更接近完整。灵魂的不断升华,便可以让我们从有限逐渐走向无限。精神上的无限像大海的广阔,像宇宙的深邃,是生命至高的追求。

这也许就是我从风笛中听到的真谛,也许就是听不尽的风笛让我一次次陶醉至泪流的原因吧。

愿这袅袅的乐音,流淌进你我的灵魂。

(三)旷野上的暮鼓晨钟

钟鼓之声沧桑、浑厚,让我想到一切永恒的东西。我想,这旷野上的回响是一种广博包容的心境。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里,我们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在挣扎中前行。战争的炮火却摧残着文明,践踏着生命,让我们痛心疾首。越来越多的人呼唤和平。

我听到智慧的声音说:“科学无国界,艺术无国界。”其实,生命中深刻的本质同样不存在国界。

玛丽·居里把镭献给了世界,世界献给她永远的爱戴。这是一种最博大伟岸的互助。这样的境界需要我们忘记争斗,不计较狭隘的“得”与“失”,因为真正的“互助”必须是一种无私的交换,抛弃个体的私心高远地看世界。这样,人的心灵才能沐浴在暮鼓晨钟的浑厚里得到净化。

我是一个柔弱女子,但我的心里常常充溢着勇气。我愿用我的精魂铸一把剑,斩断人们心中的壁垒和国界线上冰冷坚硬的城墙。我愿各种肤色的人亲如兄弟,都能体会到“互助”的快乐与温暖。这是我想守护人类文明的痴情的夙愿,为着这梦想,我愿在日出的地方日日祷告上苍。这也是我们都该不倦追求的明天,因为互助的世界是那样美丽而安详。

暮鼓与晨钟,在如水的夜色里,又一次回响在我不眠的心中。朋友,让我们一起许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河北石家庄二中  兰珊)

(指导老师  谢艳芳)

评委评语:

在自我设置的音乐声中,思维的羽翅展得很开。三个段式将人生、精神、追寻等话题讲说出来,从广的角度看待“互助”,是一种“大”的手笔。

王剑冰(作家、《散文选刊》杂志主编)

构思很巧,用三种乐器展开关于“互助”的话题。开篇关于来到世界的想像亦很独特。全文用散文笔调,文字干净优美,意境开阔,显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

韩小蕙(作家、《光明日报》文荟版主编)

语言流畅,构思精巧,韵味浓郁,不落俗套。但三段音乐的比附显得牵强,对文章整体意境的创造是一种损害。

郭运德(作家、《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文章录入:luyan    责任编辑:luy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