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课堂艺术 >> 正文 | 今天是: |
用问题教学法分析《曹刿论战》 | |
作者:李书芹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7/23 | |
《曹刿论战》作为初中教材的传统名篇,历年来的教学都趋于这种看法: 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那他就是长勺之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记叙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而庄公呢?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急躁冒进,孤陋寡闻,军事上无知。 一千个渎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当然也就有一千个庄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庄公的形象就会深刻地展现在“小读者”面前。“问题教学法”能帮助师生全面、深刻地评价庄公,看其是否“平庸”。 在《曹刿论战》的学习过程中,师生采用“问题教学法”提出了质疑: 第一疑:曹刿是一平民,在国君面前连连发问、侃侃而谈,庄公则能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尤其是曹刿的第三问,庄公回之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知其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仅凭此政治眼光,足以证明庄公并非一个平庸浅陋之人。 第二疑:庄公把战争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无能。针对这一看法,有了不同的意见:“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可见其求神心诚。——并不是说他迷信无知。崇拜神灵,祈求保佑,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屡见不鲜,我们没有必要用无产阶级无神论去苛求两千多年前的庄公。 第三疑:作战时庄公急切求战,表明他军事上无知,缺少谋略,平庸无能。相反,有学生认为庄公是国君,不是将军,国君精通韬略,能带兵打仗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善用人,用像“曹刿”这样的有才有谋的人,并且虚心求教,这样的国君能说“平庸”吗? “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大胆地质疑,主动地思考,联系实际、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庄公的形象越辩越明。畅所欲言中,同学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当年不是鲁庄公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为此,对庄公应称赞: 一赞庄公广开言路,识人识才,使一芥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庄公虚心纳谏,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唯才是用; 三赞庄公亲身参战、深人实际、不高高在上,“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甘当配角; 四赞庄公知人善任,不被“齐人三鼓”吓倒,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庄公为真知而求教,“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掌握战争的规律。 五赞声中,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可爱吗? 实际上,不只是《曹刿论战》一文采用“问题教学法”可收到这种效果,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尝试此法。文学即人学,文学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自身更多的意蕴。由此看来,对文学形象的评价不可能绝对化。这样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造的空间,待学生情感已足、思维已活,再适时给以导引性点拨,即师生互相质疑,采用这样放飞不放纵、收拢而不钳制的“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水平。 |
|
文章录入:dlzxxiangzy 责任编辑:dlzxxiangzy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