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你的潮音,是绚丽的交响诗
点击余映潮老师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艺术
作者:袁丹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7 10:03:36

你的潮音,是绚丽的交响诗
           ---------点击余映潮老师2006年中考语文命题艺术

袁丹锐  2006年10月3日

我的书桌上,端放着一份2006年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常常感慨先生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却还笔耕不辍的执着,常常感叹先生的教艺精湛享誉全国却还舌耕不息的坚毅,现在,更让我感动的是先生亲自创造的“大荆州”中考语文试题的品牌,早已声名鹊起却还在进行着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探索与超越……

2006年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一经出现,好评如潮。

这是一套根据新课标精神拟制的,符合荆州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极富有改革创新意识的妙题。

走进这套试题,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处人文气息浓郁的温馨港湾,仿佛走进了一幅异彩纷呈的绚丽画卷,仿佛走进一座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呈现出优雅与诗意共舞,科学与严谨齐飞的鲜明特色,然而,先生的试题艺术博大精深,我只能表达出自己最深的感悟。我认为这套试卷的设计很独特,学生做这样的考题,无异于在进行着一次的愉悦的精神之旅。独特,是这套试题的最亮丽的风景线。

一、独具慧眼的材料遴选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曾提出:“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余老师的试题设计始终遵循这个原则。其试题的选材更是精益求精。选材精美是余老师试题的一大亮色。如:在“积累与运用”这个板块里,第1题是根据文意与拼音填写常用字词,选的是冰心的美文《谈生命》中的一个美段,语言具有诗意之美,第2题节选自范仲淹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一个美段,选段骈散交错,声韵铿锵,具有音韵之美。其它的语言材料有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的,有选自温庭筠的《望江南》的,这些材料都是古诗文中的经典。文言诗文的默写的材料无不文质兼美。文言文阅读题中的材料也体现了这个特色,该题巧妙的选取了《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满井游记》三篇文章中写山水的精段组合成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卷”。这些材料,多用四字短语组成,意境优美,读之让人叹赏。现代文阅读题中,《美丽的乌龟》是一篇风格朴实,哲理深蕴的美文,《茶马古道》是一篇脉络清晰,知识丰富的时文,《江山之助》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说严谨的文化随笔。

这些阅读材料,或具有文化内涵,或具有时代气息。余老师是积累材料的大师,他数以万计的知识卡片,为他试题的选材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余老师根据设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再创作。他独运匠心,小心选材,精心剪辑,细心编拟,终成佳章。总之,这套试卷余老师慧眼独具,所选材料,语言典范,意蕴丰美,哲理深刻,非常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极富人文精神。

二、独辟蹊径的内容组合艺术

余老师试题的设计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材料的组合艺术。例如在文言文阅读中,他组合出了这样的妙题:


山水画卷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A.之:如镜之新开        暮寝而思之
B.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为:山峦为晴雪所洗    子墨子解带为城

10.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负势竞上(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④于时冰皮始解(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声响。
B. 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的动态之美。
C. 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 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这是余老师独辟蹊径创造的妙题,最大的特色在于精妙的组合艺术。首先表现在内容上组合之美。近三年荆州市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2004年考的是《上枢密韩太尉书》的选段,2005考的是《三峡》的选段,2006年余老师求变了。他组合了《与朱元思书》《小石谭记》《满井游记》三篇课文,然后他把这三篇课文中写山水的美段巧妙地铺排在一起,再则,这三段都是按照先写水,再写山的顺序构段,这种结合灵动,鲜活,简洁,让人惊服余老师发现和聚合材料的本领之高,还值得一提的是第9题,综合考查了《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孟子》二章)《公输》等四篇文言课文的词语,这样一段文言文阅读题竟涉及到了7篇文言课文,可见容量之大,覆盖面之广,而难度却没有增加。这样的组合,读之让人钦服。尤让人称道的是余老师还对这三个段子进行了命名,冠之以“山水画卷”的标题,这四个字气息高雅,既是诗意的概括,又有点睛之妙。

其次,表现在设题形式的组合之美。(一)阅读题题型丰富。这道题中,填写题、解说题、译写题、辨析题交替使用,显示了穿插之美。(二)文面设置清朗多姿。第9题有整齐之美,第10题有简约之美,第11题有对称之美,第12题有铺排之美,这种组合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灵动新颖的“款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快意地答题。

又如:8.文言诗文默写填空。

①哲理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 

②勤学类:天大寒,______,______,________。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豪情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④思念类:__________,寤寐思服。优哉游哉,___________。  (《关雎》)

这个默写题的设计真让人惊羡。表现出组合的创意美。从内容上看,该题选材精当,富有警示意味,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给学生以积极的教益;从形式上看,它分别用“哲理类”、“勤学类”、“豪情类”、“思念类”等几个短语引领各小题,既给考生以视觉上的审美冲击,也别有一番情趣和享受,仿佛是一种言在意外的巧妙点缀,同时又表现一种学法熏陶,又暗示出一种复习的策略。

余老师试题的组合艺术,贵在于精、巧、妙。精在选材之当,巧在形式之新,美在言外之趣。

三、独出心裁的题干设置艺术

余老师试题的题干设置,凝聚着余老师的智慧和心血,有一种别出心裁的美感。这一点在2006年的中考试题中体现得尤为充分。首先,设题的角度精巧明晰。如现代文阅读《茶马古道》和《江山之助》都体现了这个特点。我们来看《茶马古道》的题干设计: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9.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充满创新精神、高层次的阅读题。这6个小题,分别从:文意把握,作品感受,要点概括,段落分析,文句理感,内容探究等6个角题设题,角度明晰,层次分明,便于学生把握,毫无审题障碍。
这种题干设置艺术,在全国各地中考题中都十分罕见。而这种创新精神,恰恰印证了新课标的精神。新课标在“精读的评价”中指出: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其次,题干的语言简洁凝练,余老师对题干的语言表达要求十分严格,他要求题干语言尽可能的简洁,不能超过35个字。2006的中考题在题干中的语言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甚至所有的题干中没有一个问句出现,多用“是”代替。这样的设计题干的语言表达简约而不简单,为考生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设问的要旨。第三,题干表达谨科学如第1题的题干是“根据文意与拼音在括号中填写常用字词。”一般的设题会说“根据拼音写汉字”,余老师增加了“文意”和“常用字词”两个限制语,强调“文意”是指每一个字词都是在语境中才有生命力的,强调“常用字词”显示了对课标要求的贯彻。再如第11题通常所说的文言翻译题,一般性题干设置会说“翻译句子”,而余老师却说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从表达上似乎多余了,不如“翻译句子”来得痛快,其实只要细想你会发现大有深意:这样设计,即解放了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定的宽松,又警醒了阅卷老师,不要死抠标准答案,学生译得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即可。
可见,题干设置也是需要煞费苦心。余老师正是在这些细微处胜人一筹。显示了对学生细柔的关爱,显示了学者治学的科学与严谨。

四、独树一帜的作文命题艺术

命制中考作文题有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写,让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的考生都有话可写;其二,题目要在所有考生的面前显得公平。由于这样的原则限定,一般中考作文题容易显得“俗气”,容易让一个肤浅的话题多年来在不同地方反复出现。而余老师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2006年设计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妙题:
31.作文题
                                        
                    ,是                    

说明:①从上面文题的两种形式中自选一种。
②仔细斟酌,完成所选文题,并将完成后的文题写在下页作文格的第一行内。
③根据完成后的作文题写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
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这个作文题体现了余老师命题的独特风格,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锐的创新意识
从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来看,共15套(含全国三套卷)中,就有8套是话题作文,2005年中考题话题作文题更是占了大半壁江山,甚至连话题的语言结构都陷入了模式化和单一化的怪圈,余老师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从2004年荆州市的中考话题作文“感受美好”后迅速的改变航向,在2005年中拟出了“让                  ”这样一个充满内秀美的半命题作文,反响良好,紧接着在2006年又施大手笔创设了“                                  ” “              ,是                ”这个半命题作文,在向传统的回归中不乏新意,如无文体限制,不设审题障碍等,充分地表现了余老师新锐的创新意识。

2、空灵的命题样式
这个半命题作文,文题中只含有一个“是”字,可以说是简约之极了,可是细品之,发现余老师在最简单的形式之中追求形态的变化。这个空灵的样式,可以激发学生缤纷的想象火花,这个空灵的形式,是一种思路变异出的两种样式,其中第二种样式带有一个语气停顿的语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有情意的进行表达,从而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这个空灵形式,仿佛武侠里的“无招胜有招”的神秘,恰似书法中“飞白”流溢的神韵,犹如绘画中计白当黑的空灵,表现虚实相称的审美意趣。

3、自由拓展的空间
这个妙题,给学生的以非常自由的命题机会。极大的拓展了他们自由写作尽情发挥的空间。此作文题无文体限制无审题障碍,考生很容易调动自己的生活选择合适的内容完成文题,然后开始自己运思写作。再则,你会发现这个文题能够给学生以广阔的思考、取舍的空间,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有可能铺展成文,也就是说此题可以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讲,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绘,有物可状,有理可论,有情可抒。这个妙题,可以说直接指向和关爱着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总之,余老师2006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与尺幅之间给我们营造了一簇别样的风景。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他独具慧眼的材料遴选艺术,感受了独辟蹊径的内容组合艺术,领悟了他独出心裁的题干设置艺术,体味了他独树一帜的作文命题艺术。当然,余老师的2006年的中考试题艺术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其精妙之处远不只这些,上面所写的不过是笔者的滴水之见。

先生是一个集大成的人,他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一个善于创新的教研员”,称许他是“成果丰富教艺精湛的优秀语文老师”,他还被湖北大学邹贤敏教授誉为“勤而不拙,灵而不飘”的特级教师。先生近年来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卓越的,其光芒遮掩了他在试题编拟方面的才华,其实先生的成名首先是靠高超的试题编拟艺术,他的试题艺术同样是成就卓然的。

先生,在试题编拟方面,你“勤而不拙”,坚毅付出,你灵而不飘的名师风范,你善于创新的学者气质,一定会使你的试题艺术更加炉火纯青!

先生,你的潮音,是绚丽的交响诗!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