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今天是:
开在教育沃土上的奇葩
听“潮”有感
作者:查天成 文章来源:江西·婺源浙源中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4 10:18:06

开在教育沃土上的奇葩

——听“潮”有感

 

20061126日赴饶城听了名师余映潮先生的授课及专题讲座,才真正感知一位名家的出手不凡,别出心裁的课堂设计诠释了他对语文教学独特的见解和不懈追求、精益求精的务实精神。余先生的授课和讲座重点体现在“实、新、巧”三个方面。

 

一、“文如其人”,这话用在余先生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余先生已近退休年龄,但他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并且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受邀外出授课讲学,不辞劳苦。这次受邀来饶城授课讲学,他是乘火车凌晨三点半来到上饶的,才休息了几个小时又开始了他的工作。余映潮老师上了美文《散步》和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两节课,听他的课犹如品一杯芳香浓郁的茶,尝一碗清醇味美的酒。余先生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过程中,他将做人和做学问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默默无闻地实践着一个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诠释了人生的真谛。特别是余老师那种“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教研作风和学术精神是非常可贵和崇高的,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余老师不愧是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和楷模。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传授和发展科学知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我们应当向余老师学习,学习他的高尚情怀和职业素养,做到淡泊名利、求真务实。

 

二、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余映潮先生就是这样去实践这一育人思想的,他认为一节课的设计重在无限的创意,所谓“创意”就是有独到的思路和见解。在教学《散步》这篇美文时,他是依据以下的创意特点去设计的:1、重视全篇的首尾照应;2、概括性的语言介入文本,从各个角度步入课文内容;3、创设朗读情景,缩小朗读范围,进而品味文中语言美,逐层深入;4、注重课中小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集中反馈,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5、举例手法的运用,为学生进入思考作铺垫、缓冲。例如:在概括性的语言介入文本,从各个角度步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教学中,余先生是这样导入课文的。“让我们走进美文《散步》,这是有……?”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纷纷举手回答:“这里有亲情”、“这里有美丽的春景”、“这里有三代人之爱”、“这里有责任”等等。这些回答都是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畅所欲言的。导入简单,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创设朗读情景,缩小朗读范围,进而品味文中语言美,逐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中,余先生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让我们来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朗读)(1)中速、深情地朗读,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角色。”这便为学生奠定了朗读的感情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由“面”到“点”的朗读训练中越来越清晰地感知文章的思想和语言美。教师便恰如其分地给予了表扬,并提出两点不足之处:A、强调的意味不够;B、要读出文章的柔和。最后作小结,要求学生朗读时须注意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在注重课中小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集中反馈,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的教学环节中,余老师 认为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的境界,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余老师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体系中,注重创新课堂设计,强调重文本、重朗读、重品析、重活动,并让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感悟学习研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那种重教轻学、重传授知识轻教育学生、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方法,变为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要真正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人格修养。这种由学科本位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未来的转变,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随之发生本质的改变,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吃透其内涵。其次教师应该大量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研究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方法。再次,教师还应积极学习学科知识,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以应对学生随时提出的新问题。

 

三、课堂精巧细节的设计又是余老师授课的一大亮点。所谓“细节”便是存在于大的教学环境中的细而微的部分。余老师认为“教学细节设计艺术”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整体构思,这是教师对文本思想的把握;2、教学活动,这是教师在实施教学中的手段,如提问、朗读、讨论、演示、实验等;3、手法角度,这是教师怎样抓住文章的切入点,重在激趣;4、存在弱点,这是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避开平时部分老师在授课时存在的弱点而言。就此余老师便举了个例子,有些教师在优质课比赛上,进行配乐朗诵就存在两个误区:A、音乐的基调、节奏、情感与文章内容不协调;B、音乐的音量高过朗读的声音。于是便有了你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是否失败的质疑。

 

余映潮先生就教学细节设计的方法上还作了例谈:一、开课揭题,直入情景。精心设计的导语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我们要直奔主题,不能浪费课堂时间。例:《散步》一文中,开篇所说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入美文《散步》,这是有……?”学生便七嘴八舌的说这里有亲情,这里有春景,这里有选择,这里有责任。《故乡》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的故乡有两个,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故乡,”由此延续到人物中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以前的杨二嫂和现在的杨二嫂的对比。然后切入到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而挖掘社会根源。《狼》导入,“同学们,请说出与狼相关的成语。”这时学生便说出“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余老师便说:“与狼有关的成语都是贬义的,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看看这只狼是怎样的一只狼。这样的导入重在激趣,设计得非常的巧妙。二、预作铺垫,顺利推进。这是一个由远及近,由易到难的过程,(1)氛围铺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的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尝试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2)解决难点,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出两点质疑:1、丧乱  2、茅屋;(3)背景铺垫,例:《纸船》首先介绍作者冰心,然后介绍冰心诗文的魅力所在;(4)设立铺垫,例:《风筝》一文提出了两个问题:1、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2、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问题?三、精彩朗读,动人心魄。朗读是教学手法,也是教学细节,更是教学艺术。1、注重朗读角度,《纸船》应读出温婉的速度,水一般的柔情;《沁园春  雪》朗读要铿锵有力,注重力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分四部走,A、自由朗读;B、以说话的方式朗读;C、心理独白;D、演读,男生应抒怀、深情、沉稳的朗读,女生应读出轻快、明朗的节奏。2、注重朗读的引读,这是针对较长篇幅的文章来说的,应找出文中的精华部分朗读。这种巧设朗读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也增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四、精心设问,有聚有散。通常课堂上的“满堂问”被称之为“碎问碎答”,也便是老师的质疑,学生的释疑。其次是设计课堂主问题,由一至二个问题进入课文,它的作用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就设计了两个问题:1、朗读课文说成语“门庭若市”;2、巧编练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五、穿插引进,丰富内容。有些文章内容很“单薄”,这就需要穿插实践拓展迁移来丰富文章的内容,把文章引进一个更深的层次。六、侧面入手,正面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散步》一文的导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七、变直为曲,柳暗花明。例:《沁园春  雪》一文中,1、要求学生概括上阙、下阙段意(直),2、要求学生以对偶形式概括(曲)。这种教学目的是为了磨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调教学生的一种手段。八、平等对话,诗意讲析。现在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放下“师者之尊”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另外,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交流,提高语言的美感。九、生动收束,余味犹存。好的结束语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余老师提出以下四点建议:1、优美语言收束;2、引用课文美句收束;3、制造悬念收束;4、趣味收束。趣味收束其实是一个妙手偶得的过程,如:教学《狼》这课,余老师要求学生把“啊”字放在适当位置,学生便兴趣盎然的寻找妥当位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放在“转视积薪后”的后面最为妥当。于是,整个课堂便在一片“啊”声中收束全文。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

 

余映潮老师授课与讲学的朴实有效,设计的创新巧妙源于他对教育教学规律孜孜不倦的探索,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源于他精益求精的务实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只有很好地转化教学行为,才是有意义的。也许这个转化过程会很漫长。但是,只要行动起来,定能生成教学的智慧。教学的智慧是共通的,不同的教育案例所凝聚的新课程的精神往往也血脉相通,细心的同行完全可以在余映潮先生授课与讲学的对话中完成对新课程理念独到的体悟和构建,并转化为追求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动力。倘能如此,我们的学习目的就实现了。

 

2006-11-28于浙源中学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