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别出心裁读课文
浅谈余映潮老师创造性研读教材的艺术
作者:杨晓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0 18:42:51

别出心裁读课文

—浅谈余映潮老师创造性研读教材的艺术

 

湖北省荆州市东方红中学  杨晓梅  

 

研读教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对教材的研读,要力求别出心裁,这是教师研读教材创造性的体现,它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细部开掘中有独特见解的个性研究。可以说,对教材充满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的研读,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对此,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曾有如下精辟的阐述:

语文教师要学会把玩教材,要别出心裁读课文。

语文教师研读教材的境界是: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在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的道路上,余老师正是用他一生的努力在实践着这些话,用他丰硕的教学成果在诠释着这些理念。走进余老师教学研究的艺术殿堂,品读那些出神入化、精美绝伦的教学设计,我们常常会感慨于他对教学理论的前沿研究,感叹于他对新理念新方法的独特思考,赞叹于他胸中有丘壑的大家气度,尤其惊叹于他对教材处理运用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

可以说,余老师有一种别出心裁研读教材的慧眼。在我看来,余老师研读教材的这种“独具慧眼”,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趣味点

语文学习是求知、求智、求趣、求美的活动。如何求趣?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其实,课文中不是没有“趣”,而是我们往往缺少发现“趣”的眼睛。余老师是善于发现教材之“趣”的高明大师。

首先,余老师极善于发现教材有趣的语言现象,因此,那些看似枯燥乏味、难读难教的课文,他也能上得诗意盎然、妙趣横生。他读《生物入侵者》,发现文中一组有趣的书面语词,于是让学生们选读、替换,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他读《大雁归来》,发现文中一组有趣的描写大雁“说话”声的语句,于是让学生们联缀成短文,饱含深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他读《论求知》,发现文中一组有趣的“三列”段式,于是让学生们背读仿写,体味课文的写段之妙……

其次,余老师还善于发现教材有趣的写法技巧。比如读《羚羊木雕》,他饶有趣味地将目光投入到文中表示人物如何“说”的千姿百态的写法。又如读《故乡》,他津津乐道于文中描写人物的种种笔法。再如读《爱莲说》,他欣然发现文中许多有趣有味的“三”:文章有“精粹的语言、精妙的形象、隽永的意境”三美;文章写了三种花、象征三种人、渗透三种情;文章有三次衬托;文章第二段由三种花、三种评价和比较、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文章句式有三美,即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偶句、骈句与散句;文章“噫”后的排比句为一陈述二设问三感叹,等等

余老师发现教材的趣味点,有的从细部入手,有的着眼于整篇,他将研读教材所得之“趣”运用于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常常带给我们“踏破铁鞋无觅处”之后的惊喜。

二、善于捕捉教材语言的魅力点

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余老师曾说过,中学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研读教材,余老师特别重视对教材的语言之美的感知与感受、提炼与积累、品味与欣赏。

从某种程度上讲,善于捕捉教材语言之美,并让学生在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言品赏、语言吟诵等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这种语言之美,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灵魂。

余老师众多精品课例中,我们常常能深刻感受到他研读教材语言的透彻与独到。其中,尤其让人赞不绝口的是余老师研读《白杨礼赞》的创意。他读《白杨礼赞》,不是去读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不是去读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而是敏锐地发现文章奥妙无穷的句式,悉心玩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他从句子写生动、写活泼、写得有层次的角度,提取文中总分式、主词式、复说式、因果式、对比式、增词式、特意否定式、插说式、层进式、抑扬式等10种不同的“扩展句”;从句子写得富有韵味、充满情感的角度,提取文中并列式、因果式、假设式、递进式、设问式、比拟式、对比式、排比式等8种不同的“抒情句”;从运用不同语法手段写句的角度,发现文中复杂谓语句和复杂定语句。正是对课文语言的这种个性化、艺术化的发现与思考,使余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创造性的美感。

三、善于寻求教材资源的拓展点

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学会主动寻求、开发和利用与课文有关、适合学生特点、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是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余老师研读教材,在对教材进行迁移与拓展这一点上,可谓匠心别具。在他的课堂教学中,有时由课文生发开去,自然引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助读资料;有时由此及彼,连类而及,巧妙穿插可供课文扩读、比读、衬读、助读的课外类文。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如同给余老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水。

如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余老师将全课教学过程分为一个“序曲”和三部乐章,在“序曲”中,他用精炼的语言分点罗列式地引入作家介绍,又深情朗读课文给读者以激励的材料,引入作品介绍。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学完第一乐章课文后,余老师又浓重推出在内容上与课文有着“血肉相连”的课外两首哲理短诗——诗人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三首诗如同一首乐曲的三个乐章,浑然一体而又自然天成。其中课外两首诗的获得,可谓是余老师的妙手偶得,然而又不仅仅是妙手偶得,它是余老师勤奋积累、深刻思考的产物。试想,如果没有丰厚的储备,没有独特的思考,没有别出心裁研读教材的慧眼,怎能会有如此完美的课呢?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但为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师用书提供给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像余老师那样,深掘课文,努力寻求、开发和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高效地学习。

四、善于开掘教材理解的升华点

余老师研读教材,讲求读得深刻,读得透彻。他常常将视点集中在如下方面,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加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厚度。如从发散的角度发现、探究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从纵深的角度发现、探究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单元复习的角度探究课文中的人物与事物,语言与手法,结构与主题;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挖掘丰富的课外资源补充、深化对教材理解,等等。

比如读《纸船》,余老师创造性地发现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写物抒情、展开想像和变换人称,为加深强化对这一特点的认识,他别具匠心地引入洪源的《驶去了,港口的船》和沙鸥的《新月》这两首诗进行联读,它们在写法上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联读,不仅使课文学习容量增加,也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深化了对课文手法的理解和体会。如读《雪》,在充分感知课文后,余老师没有就此收束,而是深挖一步,巧妙运用课文对比“江南雪”与“朔方雪”的手法,将课文前三段与后三段对比欣赏、比较探究。课内设比,这就是余老师找到的一把深层解读《雪》的钥匙。

余老师研读教材,正是在这四个“点”上做足功夫。他研读教材的别出心裁,用苏东坡的诗句“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然而,创造性地研读教材,仅有一双“慧眼”是远远不够的。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将自己对教材研读所得,用艺术性的方法或手段进行艺术性的处理和运用。对此,余老师也曾说过,对教材的研读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探究余老师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艺术性手法主要有:

一、拆分整合的艺术

所谓“拆分整合”,就是从细部从局部入手研读教材,将课文内容拆分成“语言零件”,挑选并整合,在此基础上“拼接”出亮丽的知识板块。余老师善于对文章用词、写句和组段进行拆分、分类和整合,让我们洞悉课文语言的规律或奥妙。

从用词的角度,如对课文《珍珠鸟》,余老师进行拆分整合,发现这样一组美妙的动词——闪动、惊动、活动、摇动、跳动、颤动、扭动。又如对课文《岳阳楼记》,余老师将文中大量写景状物的四字美词,组合成精美的词语积累板块。对课文这种拆分与整合,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语言的锤炼,也增加了对课文语言的品析与积累。

从写句的角度,对课文《生物入侵者》,余老师着眼于摘取文、段的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关键句,采用组合要言的形式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又如对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余老师“拆分”文中精彩的描写句,“整合”成一组表现“我”心理状态的语句,从中可见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和历程。再如对课文《紫藤萝瀑布》,余老师用“课文集美”的方式,将课文语言材料进行细致的拆分组合,浓缩聚焦课文语言精华。一篇课文材料,如果能这样巧分妙合,可谓达到阅读中的高层次境界了。

从组段的角度,对课文《中国石拱桥》,余老师大胆地从全新的角度,把眼光锁定在文章语言的精彩组合上,拆分出“说明+描写”“说明+解释”“说明+观感”“说明+证明”“说明+评价”“说明+点示”等精美的“说明+X”段式

课文美好的语言材料经过余老师“妙手剪裁”,便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知识板块,每一块都是那么妙不可言!

二、提炼归纳的艺术

语文教师研读教材,要善于从课文个别的语言现象中提炼归纳语言表达、写作技法等一般性的规律当我们的提炼归纳能力上升到“发现规律”的层次,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就会拥有很高的洞察力。

余老师研读教材,善于对教材细腻地深入地品析、揣摩和鉴赏,并能用精妙的语言对课文的语言特点、构思写法等精美之处加以提炼归纳。

如运用“数字”来归纳提炼课文精美之处:《故乡》的一个场景之妙,两个孩子之妙,三处长烟管之妙,四处“老爷”之妙,五次无言之妙,第六个孩子之妙,七个苦因之妙,八个单音节动词之妙;《卖油翁》中许多的“两”,两个故事、两个人物、两次波澜、两处照应……。

如运用“定义”的方式解说课文某种语言模式:《故宫博物院》中对宫城、三大殿、三大殿的台基、广场进行的“分解说明”;《春》中有一组“含情反复句”……

如运用“一句话概括”的方式归纳课文构思写法特点:《白杨礼赞》中“主题句反复”,《核舟记》写左必写右,《狼》写人必写狼,《春》中“画面展现构思法”,《醉翁亭记》中“镜头剪辑构思法”,《死海不死》中“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口技》中“‘善’字一字立骨”……

余老师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提炼归纳出来,又想方设法用最有效的方法将提炼归纳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之效。

三、多角反复的艺术

所谓“多角反复”,就是从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知识层面对课文反复进行的多方位、多结论的理解品析。它实际上,是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变化视点、多角运思的一种创造性艺术手法。这种“多角反复”式的阅读手法,在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屡屡可见。

余老师“多角反复”研读教材,有时立足全篇,关照课文整体。如读《散步》,他用精练的语言,从“内容”“主题”“写法”“特点”不同的视点对文章进行“立体式”的概括。

余老师“多角反复”研读教材,有时也从细部入手,探究课文局部。如读《醉翁亭记》第二、三段,他反复变换视角,逐层对比赏析。请看下面生动的表达:

首先,反复对这两段文字进行“概括”:

如果进行一般大意概括,这两段写的是“山间景色”和“众人游乐”。

如果用带“亭”的语句概括,这两段写的是“亭外景”和“亭中宴”。

如果用含有“乐”字的语句概括,这两段写的是“山水之乐”和“游宴之乐”。

如果用含有“醉”字的语句概括,这两段写的是“醉于山间之景”和“醉于宴饮之乐”。

如果用含有“醉翁”的语句概括,这两段写的是“醉翁赏山水之景”和“醉翁与民同乐”。

其次,反复对这两段文字进行“分析”:

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从内容组合看,前段写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

从描写笔法看,前段概括描写山间之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的场面。

从行文布局看,前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显分述总收之法;后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野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从氛围表达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美。

从质感描绘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

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景,后段则是一句一事。

从情感表达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再次,反复对这两段文字进行“欣赏”:

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画和生动的风习画。

用绘画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的工笔之法。

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与“乐中之美”。

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的骈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

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重迭,反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这种“多角反复”研读课文的艺术化手法,其创新之处便在于这“视点”的摇曳多姿。试想:如果我们研读教材,也能从不同视点,对课文进行立体地、多向地理解,又何愁对教材不会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又何愁不会有创造性的阅读发现呢?

四、美读欣赏的艺术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需要美读。这里说的“美读欣赏”,就是老师所倡导的“诗意朗读”,就是在出声的阅读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欣赏,就是通过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的活动方式,来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老师研读教材,擅长朗读,他常常躬亲示范,用诗意的朗读手法引领学生徜徉于课文的字里行间

老师朗读课文,形式活泼。有将课文变形式的朗读,如将《安塞腰鼓》的部分语段变为“诗行”来阅读。有引读结合、先引后读式的朗读,如朗读《紫藤萝瀑布》,老师先引入这样一段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然后引出对课文第2段的朗读;又引入这样一段话——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然后引出对课文第6段的朗读,等等。还有设计诗意盎然的朗读方案进行合作式的朗读,如朗读诗歌《纸船——寄母亲》和《秋天》,老师设计女领、女合、男领、男合等方式集体合作诵读……

余老师朗读课文,层次细腻。如朗读《天上的街市》,余老师层层推进,首先读出诗的节奏、停顿、重音和韵脚,体味诗的音乐美;再展开想像,读出诗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品析诗的画面美;最后用惊喜、赞美、欢乐、甜美四种略有不同的感情,分别朗读每一节,感受诗的情感美。这三步“美读”,将这首诗的“三美”体现得如此鲜明。沉醉于渗透着知识性与艺术性,充满高雅和情趣的朗读活动中,文章的内容、手法、情感、意蕴等等,还有什么不能领会的呢?

老师朗读课文,角度精细。如朗读《口技》,余老师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提出朗读要求:一读,读得流畅响亮,要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二读,读得字正腔圆,要读出第一段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基调;三读,读得层次分明,重点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朗读第二、三段;四读,读得有情有境,再读第三、四段,要体味文中情境并将其表达出来;五读,读得有急有缓,重点朗读第四段,要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这五步朗读,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

以上是笔者对余老师创造性研读教材艺术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余老师对教材创造性、艺术性地研读,熔铸了他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着他独特而深厚的学识修养,也渗透着他颇具个性魅力的教学艺术。当然,余老师创造性研读教材的艺术是博大深邃的海洋,其精妙之处远远不只这些,上面所写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