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讲座报告 >> 正文 | 今天是: |
|
|
五更桐叶最佳音 | |
作者:王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10 | |
五更桐叶最佳音 ——近距离接近余映潮老师 马鞍山市新市初中青年教师 王 蕙 2011年的4月22日,余映潮老师在马鞍山。 因同仁指引,早几年拜读余映潮老师的一些教学专著,常常被余老师的奇思妙想、独辟蹊径所折服,感叹先生之钻研教材的功力。长文短教,深入浅出,举重若轻。而今天又不必只在教学实录的文字间徜徉,终于可以亲身领略先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了。 为此,起个大早。清晨六点开始出发,只期望有立锥之地聆听先生的教诲。果然“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们找了个最佳的摄制位置架好摄像机,开始了耐心的等待。不知为何,一种直觉告诉我,先生一定会准时到达。八点钟,先生没有任何悬念的如期到达。头发已有些花白,但始终掩抑不住青春的活力。最惹人注目的依旧是他热情和善的笑容,全身散发着诱人的亲和力。会场里不约而同地响起强烈的掌声。先生微笑着,向大家点头致意。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张文质先生一句有意思的话:“好教师肯定是比他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显得天真,显得还要质朴的这样一个人”,“好教师一定是在课堂上要比平时显得更美的人,哪怕是相貌平凡,一到课堂上就有一种容光焕发的精神气”。我开始期待上课的铃声早点想起了。当主持人宣布先生今天要奉上三节课,整个会场掌声雷动。你想啊,三个年级,三个层次,三种课型,“五更桐叶最佳音”,今天我真是太幸福了! 三节课纷彩纷呈。不是简单地先生教学生学,也不是机械地先生启学生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融合为一体的和谐境界。我暂且用琐碎的四个字来概括我心潮的涌动吧。 第一个字是“活”。先生把课教“活”了。首先是教材处理活。与我们平日里依赖教学参考不同,先生对课文进行了相对独立的揣摩和悟读,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发现。《社戏》一文从文体的角度入手,重视学生内隐言语的建构图示,引入小说的诸多元素解读小说。《云南的歌会》和作文指导课则是从学生角度入手,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现状和情感认知发展需要确定教学方式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优化的教育策略,恰当切入,架起学生、文本、教师互动建构的桥梁。再者是学生调动活,善铺垫。先生难点之前必有敷设,给学生设置一个个“扶手”去攀登知识的高峰。然后是灵活发挥施教者的优势,适时点拨,及时总结,让每一个环节都学有所获。 第二个字是“美”。首先是表情,微笑不只挂在脸上,更刻在心里。先生有时热烈激动,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更让人心情愉快。然后是语言。作为语言运用的典范,先生生动优美的语言如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鼓上。“请”、“谢谢”始终连缀在与每位学生的对话中。随机的“即时评点语”,更具魅力,既化解了沉默的尴尬,又承载了先生丰厚的学养。 第三个字是“慢”。由衷地让我感受到“教育是慢的艺术”。因为知识的获得本身就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更何况是人的成长,它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们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更别说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急迫,粗糙为日常教学工作焦头烂额。既丢失了教育的本质,又迷失了自己。而先生的课正如我仰望的那样,没有丝毫的勉强,深耕细作,而又“润物细无声”。总在从容优雅地等待,用他在课堂上的话说就是:“你们不举手,我就耐心等待。我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唯有等待才可能让师生步调一致。 第四个字是“细”。这或许是一个心态问题。毕竟心灵因细腻而伟大。没有对教材的细研深究,何来创意?所以先生夸父式的对《夸父逐日》五十遍的研读我毋庸置疑。没有教材分析,何谓教学设计?课堂要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细节化的板块来一步步地实现,能力要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细节化的训练来一级级达成。这大概就是先生所说的“切分”吧。 紧盯屏幕的脊椎已有些僵硬,心中的思绪还仍然纷繁凌乱不成章体。甩甩头又见年过花甲的先生仍在我们一行人当中灿烂微笑。理想与现实其实也不远。你看先生,心存高远,却又行事低调。既自觉于“我要追求什么”,更清醒于在现实条件下,“我能做什么,我的限度在哪里”。 语无伦次,最后就用这么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 诗意弥漫课堂,语文潮涌心田 马鞍山市新市中学教导处主任 李家全 今天早上6点,我们语文组一行9人包车赶往市七中,满怀喜悦去参加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暨学术报告会。七点钟不到,我们就到达七中门口,正赶上学生陆续入校。问门卫得知,我们一行来得最早。哈哈!早到可以拣个好座位,方便全程录像。一想到马上要见到平生最敬仰的前辈名师,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能参加此次学习活动,特别要感谢孙旺老师。来之前,孙老师除了发邮件告知我余老师讲学活动的具体安排,还特意打电话叮嘱我,要尽量带上语文组团队全体成员参加。大家久仰余老师的大名,都争着调课,想近距离目睹余老师的风采!一路上,说笑着要找机会让余老师签名,和余老师合影呢! 八点过后,余老师在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走进会场。音容笑貌和印象中的差不多,只是头上的白发明显多了。最熟悉的是他脸上慈爱笑容,让人觉得亲切温暖,仿佛是邻家朴实善良的老人。在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余老师开始了上午的讲课。整个上午,余老师连上了三节课,分别是:七年级的小说“社戏”,八年级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九年级的作文指导“叙议结合叠加反复”。余老师用了近三个小时,在讲台上,在学生中间,循循善诱、侃侃而谈。他用激情和智慧挥洒着语文教学的诗意,给学生以熏陶和启迪,更拨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你无法想像,当我们坐在下面感觉颈酸背胀时,讲台上那个六十五岁的老人依然神采奕奕,谈笑自如。就连短暂的下课时间,余老师刚喝完几口茶水,就被热情的老师们拉到一旁合影留恋,他总是微笑着主动配合,哪有所谓名家的架式和威严? 课余时间,大家随意地说着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感觉余老师课堂教学的匠心独运和诗意表达之美太多。我辈基础简陋,生性驽钝,一时无从说起,也无法说清。只能想着:先把余老师的课录下来,回家需要再用心地琢磨,反复地推敲,方可慢慢悟得余老师课堂艺术之美和事业追求的人格魅力。我建议,同来的同事回去要写学习心得。每人都要认真写,然后发至大家共建的团队博客上交流学习。让此次外出活动更有效、更有意义! 下午的学术报告会在二点钟开始。报告会开始前,我们猜想着,余老师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如何来阐述他理想的课堂教学理念呢?在我们好奇疑惑之时,余老师用幻灯片打出了一个有趣的主题:“假如有这样一节课”。接下来,余老师没有漫谈,而是从“创意”至“收束”十二个方面分别举例细谈一节好课标准和特点。其间,智慧的总结,艺术的提炼,生动的阐释,如线穿珠,一气呵成。忽然间,我们感悟:一节课有那么多的细节需要我们去用心思考和揣摩设计;余老师每节课上的大有所为,对照显示出了我们平常教学中的低效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语文潮水在学生心田灵动地流淌。 报告会结束后,我忙着收线,整理摄像机。又一批年轻的老师涌向余老师跟前,有请他签名的,有拉他合影的。我和同伴们想请余老师合影,又不太好意思。见孙旺老师在一旁,我示意求助。孙老师心领神会,向余老师说明意思。余老师笑着答应,我们立刻分两旁拥在他的身边,孙老师用我的相机“嚓、嚓”连照了四张。有了合影,来时的心愿了却。我们谢了余老师和孙老师,便坐车逛展望书城,然后回家…… 此行收获大也!有珍贵的合影,有难忘的聆听场景,更有教学的启发思考及职业追求的感悟…… 最后,祝愿余老师身体健康,多带些好徒弟! 也祝愿我们语文团队学有所思,思有所动! 大家一齐努力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