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
|
余映潮教师《三峡》教学赏析—余映潮教学赏析(015) | |
作者:李振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15 | |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赏析 石家庄40中 李振辉 余映潮老师来我校讲学、讲课已近一年,他的教学思想之先进、深刻,教学艺术之博雅、巧妙,令人赞叹不已。尤其是他教授《三峡》的情景,竟象一坛老酒,历久而弥新,愈久而弥香,常常因我遐想、深思。今天我再一次对余老师教授的《三峡》进行学习、品味、赏析,以求一得。 一、设计理念:板块式教学 余老师的《三峡》是美文美教的典范。首先讲,三峡的山水是天下之奇美,而郦道元的《三峡》更是千年来无数描写三峡美景中的名篇,它用词精练,文词清越,音节响亮,意境隽永,并且篇幅短小,文字比较浅显,是文言文一课时教学的理想之作,所以建国几十年来教授《三峡》的名师比比皆是,但余老师这次的《三峡》教学却尽脱前人窠臼,全是自家新意,独出心裁,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针对本文的特点,余老师采用了四个板块,即本课的四个教学任务:识字、朗读、听记、欣赏。本课是文言文,生僻少见之字故不可少,故要“识字”;语文课堂朗读必不可少,况本文是文言,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必要教学手段,兼本文文词清越,音节响亮,极宜诵读,故设“朗读”;《三峡》为文言,对初中生而言,文意难通,故设“听记”以疏通文意;《三峡》的山水之美、用词之美、音节之美、意境之美、构思之美……皆需“欣赏”,故设此环。可见本课板块的设计与本文的特点紧密吻合,并且板块之间环环相扣,无“识字”无以“朗读”, 无“朗读”无以“听记”,无“听记”无以“欣赏”。 板块设计的恰当,只是教学奇妙展开的基础,《三峡》教学之妙更在于其每个板块之下活动设计之美妙,教师指导之精妙。 二、设计与指导之妙 听余老师上课,就好比游览三峡一样,眼前全是未见之景,耳畔尽是未闻之声,美景不断,惊喜不断,绝无重复、熟悉、厌烦的感觉,心中全是新鲜、新奇,只让人惊喜、赞叹不已。而他就是这次游程的导游。“路”有老师指引,“景”全在自己游览、欣赏、品味。 (一)识字:“诱”导学生不得不学的奇兵 识字环节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绝大部分老师在各种公开课中都是让学生读一读,或写一写,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有这一环节即可,不敢逗留,其原因一是没有必要,当然更在于识字环节的设计太难出新意,而余老师的识字处理却奇兵突起,让人闻所未闻,他充分抓住了本文生字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多的特点,让学生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因为所谓“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顿感新鲜好奇,好玩而又疑窦丛生,“这要干什么”?待一静下心去看文字,发现果然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竟有这么多字,于是整个识字环节趣味倍增。 识字环节奇在上课之始就极大的“诱”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引导学生渐如佳境的妙方 十来分钟的朗读环节过后,全班几十个学生读起文章来个个都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欣然微笑,陶醉不已,仿佛顿时都成了朗读名家,吟颂高手,其原因就在于老师指导方法的精到,朗读示范的美妙。 在学生齐读之后,老师指出问题所在:节奏问题。然后第一步他指导学生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并打出投影,示范朗读如:“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出霜旦”“故——渔者歌曰”,之后学生模仿老师的腔调朗读全文,果然有些味道。 之后又照此步骤进行了四字词语的节拍和特别之处的顿音的教学,几遍朗读过后,效果显著,教室中的每一个人都领略到了古文朗读之美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是由衷的敬佩余老师朗读指导之精妙。他抓住了古文朗读的关键所在:节奏与拖音,并针对本文特点分三步进行朗读指导,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四字词语的节拍,特别地方的顿音。如此循序渐进以至功成。 此外,余老师的朗读示范之美妙也对本环节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文章的结尾,郦道元在对三峡的山水之美进行充分的描摹之后,他要由衷的进行感慨抒怀了,所以余老师对“故——渔者歌曰”的“故”拖音较长,这样才有“感叹”的味道,并且他对“渔者歌曰”四字也进行了适当的拖音,因为渔者是“歌曰”而不是“说”。至于“巴东三峡巫峡长”的“长”也要较长时间拖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渔者感叹巫峡之“长”。而“猿鸣三声泪沾裳”,渔者已经非常的悲哀,泪流满面,泪沾衣裳,已是哽咽不已,所以“泪---沾---裳---”要一字一拖音,一字一感慨,在余老师一唱三叹的示范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辛劳的渔者在倍感三峡冬季的凄凉后,听到高猿长啸,不觉黯然销魂,泪流满面,举袖掩涕。 (三)欣赏:看似无意的点拨 以我来看,三峡乃美景,《三峡》乃美文,不能让学生领略到《三峡》的美妙,就等于这节课没有灵魂。故“欣赏”环节至关重要。换个角度来说,什么叫教学的成功?无需老师费舌,学生能够自主的赏析领略到文章的精妙,这就叫做教学的成功。 那么,文章共四段,欣赏哪一段呢?显然不能四面出击,否则,东一句西一句,嚼不烂,于是余老师为学生圈定了最为精彩的第三段。然而欣赏文章的角度五花八门,对于初二的缺乏自主欣赏能力的学生而言又从哪个角度入手呢?我们请看余老师在“欣赏”环节的过渡语: “欣赏。欣赏什么呢?看要求。(投影出示)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文中的美点。话题是“我们一起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我们都要围绕这个话题。春冬之时这一段美在哪里呢?你要分析,比如说,有没有写动景写静景的动静之美?有没有写高处景色写低处景色的高下之美?有没有色彩之美,还有什么线条之美,镜头之美?你都可以说,开始思考。“ 短短的几句话,余老师为学生圈定了段落:第三段,话题: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并且进行了点拨:动静、高低、色彩、线条、镜头,由此学生会受到启发: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角度呢? 我想,这个看似无意的点拨对这个环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优美的结尾 一节课好比一篇文章,结尾如何也精彩呢?余老师的结尾把《三峡》变成了一首散文诗。他要求学生“完型填空,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得手法,连绵的群山,什么的什么,这个地方是五个字的内容,根据课文尽量做到,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了三峡的奇美景象。 连绵的群山,什么样的屏障?什么样的树林?什么样的清波?就这么一连串地说下去”。于是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之下,以五字的偏正短语,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又把全文的美景总结了一遍。我想这样结尾好处有三: 首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美的训练,无形的提高。 其次本环节针对全文,弥补了“欣赏”环节没有着眼全篇之不足,有了本环节可谓点面结合。 第三让学生带着对三峡的无限憧憬和美的想象走出课堂。 总之,在老师精心设计的丰富的活动之中,学生们的活动是充分的、丰富多彩的,学生进行了趣味盎然的识字,卓有成效的朗读,简单易行的翻译,精美独到的赏析和优美如诗的自主结尾。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听课是陶醉的,朗读是充分的,思考是深入的,表达是优美的,受益是无穷的,可以说本课“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当然这些都离不开老师设计与指导的精妙。 三、对教学语言的思考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听优秀的教师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余老师对教学语言的训练是下过苦功的,所以他的教学语言有了今天的成就。 本课的语言是精练的,自始至终你听不到一句多余的话,重复的话。 本课的语言是优美的,余老师的朗读包含感情,富有磁性,韵味悠长,引人遐想。 本课的语言是准确的,余老师对知识点的解释是明确的,对学生提的要求是一清二楚的。 本课的语言是富有技巧的,如“欣赏”环节的过渡语对学生的点拨是隐约而巧妙的,整堂课对学生发言的点评更是丰富多彩的。当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时,他可能只是一句“好”、“很好”、“太好了”;当学生的发言很重要时,他会顺势进行强调;当学生的发言不全面时,他会进行补充;当学生的发言罗嗦时,他会进行提炼;当学生的发言浅显时,他会进行引导拓展…… …… 总之,本文是余氏板块式教学的典范之作,是美文美教的经典,值得我们多角度去赏析、探讨、学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