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教例评析 >> 正文 | 今天是: |
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 | |
——《包身工》教例评析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7 | |
[教例简述] 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包身工》中的称说。 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 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 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 同学们竞相发言: “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 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讨论到这里。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大家要思考: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请大家从这四点中选择一点,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篇赏析短文。 [评 析] 教例中的这个“点”选择得很好。角度独特,例证丰富,内蕴精深。充分分地显现了教材的魅力。 教例中表现了教师的“法”用得好。 从总的教学思路讲,运用了“选点突破法”。 从撷取教学内容讲,运用了“一线串珠法”。 从教学的立意讲,运用了“卒章显志法”和“意外结尾法”。此两法的运用,充分表现了教师教学立意的高远。 原来,教师的用意,是通过释词见义,将学生引向品评鉴赏,从字里行间入手,引导学生去回味文章胜景,去领略作者如此这般的深邃匠心。 但教师又不把话说完,只是点到为止,艰难的品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可以说,学生决没有想到教师还会“卒章显志”,点出那需要深入思考的四“点”,它给了学生一个“意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需要探求的奇景,同时也提高了品评鉴赏的层次。 有了好的教学材料,还要会巧妙地安排设计,这就是教师的魅力。 |
|
文章录入:eyuwen 责任编辑:语文潮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