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理解文思 文思——文章的思路。 “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一番话、一篇文章、一场戏……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如何铺展开来、到什么地方结束的。文章的思路,指的是文章延展开来的的途径。 理解文思,就是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大致脉络;理解文思,就是要从理性上概括文章布局谋篇的规律。理解文思,有如下快捷而科学的好方法。
(1) 从“承接”的角度理解文思 承接,就是一步紧接一步、一层紧接一层往下写。这是文章最为常用、最为重要的写作思路。它不仅仅用在记事的文章之中,不仅仅用在写人的文章之中,也不仅仅用在写景抒情的文章中,就是在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中,也活跃着它的身影。 文章“承接式”的思路主要包括: 1.时间推移式承接。 2.情节发展式承接。 3.事物演变式承接。 4.方位变化式承接。 5.工作程序式承接。 6.情感发展式承接。 7.先叙后议式承接。 8.镜头转换式承接。 9.画面更替式承接。 10.景点变换式承接。 11.逻辑关系式承接。 …… 比如阅读课文《羚羊木雕》,你会发现它就表现出承接式思路:妈妈追问木雕→爸爸也问→奶奶劝告→我去要回木雕→我很伤心。全文按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表现出“情节发展式承接”。 下面请欣赏台湾作家罗兰的一篇美文,试分析它是按什么样的“承接”思路写下来的,试找出其语言标志。 秋 颂 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羰瑁锪窒猿隽怂堑男阋荨D鞘且环植恍枞魏蔚阕旱娜魍延氩辉谝馑资婪被墓掳痢*?BR>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飘游,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分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摘自《读者》2002.1期) 看出来了吗?作者写了枫树之美,写了闲云之美,写了秋风之美、秋水之美,写了闲云野鹤之美,还写了某些人的分秋之美,这是不是有一点“画面更替式承接”的味道?
(2) 从“并列”的角度理解文思 “并列式”思路是文章写作中最为干净明朗、眉目清晰、落落大方的思路,其显著特点就是文章用若干个彼此“并列”的“块”构成。读“并列式”思路的文章,最容易理清思路,最容易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最容易快速地综合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思路是“并列式”思路呢? 文章“并列式”思路主要表现在: 1.日记标题式,以“几篇”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2.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3.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4.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5.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6.概括内容式,如用“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领起几段文字; 7.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8.语言标志式,即各段之前都有相同的或大致相同起始语,若干段并列,也显得格外醒目。 …… “并列式”思路常常用在抒情记事散文、报告文字、科学小故事及一般的记叙文中,凡到文章中有小标题之类的,就可以试用“并列”二字清理其思路。 现请细读下面选文,它表现出一种整体反复、一唱三叹的美的韵味。请想一想,选文表现出了“并列式”的思路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属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 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 (节选自《会心一笑》中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作者:赵丽宏) 看,三个“假如你想做……”句,领起了三个并列的段落。 (3) 从“总分”的角度理解文思 “总分”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简略说法,说的是文章先“总”写——总提式地写,总括式地写,总揽式地写,总说式地写;然后再分写——分角度地写,分线条地写,分细节地写,分要点式地写;然后或再总结一下,或者自然收尾。 “总分”思路较多地运用于议论文、说明文,所以当我们阅读此类文体的文章的时候,要多用“总分”二字去分析,要提示性地问自己:这篇文章是按总分思路展开的吗? 文章“总分式”的思路主要包括: 1.先分点、分条写,后总括。 2.先总说,再分点、分条写。 3.先总说,再分点、分条写,再总说。 4.先总写,再正反对比写,再总括。 5.先总写,再一类一类地分写,再总写。 6.先总写,再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写,再总写。 7.先总写,再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写,再总写。 8.先总写——再将主要部分进行分说——再将次要部分进行分说——再总说 …… “总分式”可以将文章的思路表现得严密而又清晰,内容紧凑而又层次分明,那怕是很短小的篇章都给人以浑然一体的阅读感觉。如曹操的《观沧海》就有这样的特点。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的首句总写,一个“观”字统领全篇。接下来的10句,分写登临所见,画面鲜明,波澜壮阔,动静相宜,虚实有别,充分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豪情。最后两句虽与诗的内容无多大关系,却也起着舒缓节奏、自然收束的作用。 现请阅读下文,阅读时要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用“总分”思路写成的吗?哪是“总”,它有什么特点?哪是“分”,它又有什么特点? 龙 释 龙,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一个鹿角、狮鼻、虎目、牛唇、鹰爪、马鬣、鱼鳞、蜃腹、蛇身的杜撰出来的“怪物”,竟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深入历史的岩底,才能深知喷涌不已的现实火山的成因。 龙,其实是桓雒蜗搿*?BR>人猿揖别,天地混沌。华夏先民祝祷无灾无祸,氏族平安,那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常见的蛇、鳄就成了先民的保护神;渔猎农耕,先民祈求风调雨顺,海晏波平,于是“以龙致雨”“龙乘云雨而行”;大禹治水,应龙以尾划地,水源即刻流通;商汤讨伐夏桀,“龙旗十乘”,所向披靡…… 人们想得到什么,龙就给什么,龙是梦想的一面反光镜。 龙,其实是一种风格。 中国人浪漫,龙也浪漫。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神乎其神,随心所欲。 中国人现实,龙也现实。龙从“巳”,巳者,蛇也;最早的龙形,多为猪首、牛首或者熊首;龙以天神之尊,不仅厕身卑微琐屑的人间禽兽之列,而且甘于蛇前,不耻兔后,在十二生肖中,座次仅排第五。 神游八极而又脚踏实地。这是中国龙,也是中国人。 龙,其实是一方基石。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砺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凿錾、琢磨。商周予它威严,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毛石逐渐规整、光洁,方正如待命的兵阵。 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就奠基于这一方方基石。 龙,究竟是什么? 龙其实是人。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是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炎黄子孙。 如今中国这条古老的东方巨龙,含历史之英,咀时代之华,愈奋愈勇,御风从云。在它的前方,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初露,新世纪的祥云正在升腾。(选自《语文报》初中版2000年214期 作者:张宝林)
(4) 从“穿插”的角度理解文思 一般的文章,离不开承接、并列、总分三种思路。但写文章让人家读,应该充分表现作者的构思水平与表达艺术,因此,文章的思路又是曲折多变的,其中有一类文章,就运用了“穿插”的手法。由于“穿插”手法的运用,文章就显得有节奏,有起伏,有断续,有收放,有情致。 从“穿插”的角度理解文思,也有一些基本的道道。“穿插式”思路主要表现在: 1.在故事中穿插故事。 2.在叙事中穿插回忆。 3.在记叙中穿插联想。 4.在描叙中穿插议论。 5.在描写中穿插抒情。 6.在说明中穿插奇闻轶事。 7.在说明中穿插背景材料。 8.在新闻报道中穿插背景材料。 …… 比如课文《白杨礼赞》,就在抒写的过程中进行了反复的穿插,穿插进来的,就是一组抒情句: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所以,用“穿插”这两个字去分析文章的思路,也适用于许多文章。 下面是节选的运用了“穿插式”思路文章的片段,说说看,它的“穿插”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是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中国西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航天发射场,透着一种特别的神圣和庄严。 30分钟后,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将从这里腾空而起。中华民族期待了千年的飞天梦将变为现实。为了这即将到来的辉煌一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试人员从昨晚10时30分就进入了8小时倒计时。戈壁滩上的航天城进人了又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为记录这一盛况,远程赶来的记者们从凌晨4时就进入发射现场.守候在发射塔架周边1000米外。 寂静的旷野中,巍然耸立的发射塔架,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引人注目。早已竖立着的火箭托着江总书记亲自题写的“神舟”号飞船,似一柄利剑直刺浩瀚苍穹。 夜幕中的苍穹,星汉灿烂。满天繁星默默无语,神秘地俯视着这片戈壁旷野。 奔月后寂寞千年的嫦娥是否在注视着,此地数百公里外敦煌的飞天女是否在注视着,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用自制土火箭升空后又坠落的明代人万户是否也在注视着——飞天是中华民族千古不灭的梦想。 如今,这一梦想就要在这西部的茫茫戈壁中实现。 这片戈壁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据史书记载,此地古名居延,远古时代,这里曾是碧海云天、草木葱茏之地。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曾骑青牛没入此域,化湖成仙;汉代大将军霍去病曾带兵西至居延;唐代大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描写的也正是居延风光。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秘的居延古地成为中华民族飞天梦变为现实的基地。 巍然屹立的火箭无疑也背负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 …… (选自1999年11月21日《中国青年报》《穿云破雾上九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验发射侧记》 作者:黄博 王艳梅) 发射试验飞船只是瞬间之事,但作者却将它铺叙成一篇激动人心的文章,这里面就有“穿插”的功劳。从选文看,文中穿插了对背景的介绍,穿插了对发射场地的描写,穿插对历史的联想,这就无疑地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