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例简述] 1.读全文,迅速领会全文主题:依恋故土。 2.以“依恋故土”为中心进行“一词经纬”式教学: 第一步理解,对故乡的依恋,表现在枣核上。 阅读课文,品味“航空信”、“再三托付”、“在车站等”、“殷切地问我”、“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要贵重”、“揣”以及“想……、想……、想……、想……”的游子心境。顺带对课文的悬念、释念的表达技巧进行理解。 这就是:几颗生枣核,悠悠思乡情。 过渡:珍爱枣核,就是依恋故土;后花园的家乡味,也是依恋故土。 第二步理解,对故土的依恋,表现在花园中。 花园的特点是充满家乡味道——垂柳、睡莲池。 最凝集思乡情的是花园中的制作——“北海”。品味“亲手”、“细心人”、“小凉亭”、“红庙”、“白塔”的表达作用。 最生动地表现思乡情的是追忆北海。品味“时常在月夜”、“眼前就仿佛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这就是:设景造物,追忆联想,情系故乡。 过渡:课文写友人的依恋故乡之情是写友人富裕的生活联在一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三步,带出对环境的描写,对友人家庭的描写: 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都有了,可浓浓的思乡情却是“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就有力地烘托了友人的思乡之情,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 第四步,顺势品读课文的点题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收束点示:民族感情——实质上就是爱国感情。 [评 析] 为什么说这个教学设计不落俗套? 原来,此课一般的教学方案是以枣核为线索,牵联起全课的教学内容,如按要枣核、受枣核、话枣核的层次进行,或按索枣核、候枣核、问枣核、托枣核、揣枣核、谈枣核的更细的层次进行,这种教学设计的一个毛病就是把文章后面的一部分——做“北海”、忆“北海”也纳入到“话枣核”中去,这就有悖于文章的逻辑层次。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提示了一句:他“用哪些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恋”可能就是要我们注意这一点。因此此课的教学设计就别辟蹊径,以“依恋故土”提挈起全文的教学,可谓“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课文教学中不少俗套的教学设计,有的相沿已成习惯,在大面积上有不少人在运用。如: 《春》:盼春——绘春——颂春 《听潮》: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见于勒——避于勒 《我的老师》: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第四件事…… 俗套的教法禁锢着我们的创新意识,束缚着我们的创造性,让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及教学设计的思维停滞在浅白的层次上,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教学设计上的懒惰。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追求教学设计中的新意,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准确、实用而又不落俗套的教学设计,才有鲜活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