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映潮教艺 >> 教例评析 >> 正文 | 今天是: |
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 | |
——《鞋》教例评析 | |
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19 | |
《鞋》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就自读提示进行自我提问,对课文圈点批画,每人读5遍。 2.教师侧重于“表达技巧”进行示范,要求学生各自独立地写分析短文,每人只写一个方面的体会,角度要小。 3.小组交流,讨论小说的表达技巧。 4.教师巡视,选出各组的代表在班上发言。 5.老师述评,总结。教学所得如下: 《鞋》中有这样一些写作技法。 1.侧面表现法。这是此篇小小说最为突出的构思方法。主人公“大个子军人”始终没有在文中出现,他的高大的、英雄的形象和他的英勇的战斗的生活细节,全凭读者从“瘦个子军人”的话语中去体味、去想象。 2.悬念层叠法。小说开篇就是一个悬念。接着“瘦个子军人”的出现又是一个悬念,小说直到结尾,写完了,还留下了让人深思的悬念。 3.虚实结合法。“大个子军人”在一个傍晚上的出现是“虚”,“瘦个子军人”的“又是一个傍晚”是实,“大个子军人”补鞋是“虚”,别人交补鞋费是“实”,主人公的英勇战斗和负伤是“虚”,“瘦个子军人”的语言动作是“实”。全文虚虚实实,相映生辉。 4.意外结尾法。主人公在战场上失去了双腿,这个事实是在小说的结尾抖落出来的,正是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一笔,使全文的立意徒然升华,也使读者悟到,此之前的种种悬念、铺垫,就是为了这浓重的令人心动的一笔。 [评 析] 这个教例精巧、朴实、流畅,是典型的自读课型,且又充满了文学气氛。“侧面表现”,“悬念层叠”,“虚实结合”,“意外结尾”,这些内容呈现出一片文学色彩。 《鞋》这篇课文在初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中。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能够这样上吗? 这得看看教材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说,这种设计艺术的运用,是有教材依据的。 中学语文教材在让教师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方面进行了足够的暗示。别的不说,就拿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来讲,就已经渗透了那么多的内容。如: 《最后一课》中的“照应”,《榆钱饭》中的“线索”,《挺进报》中的“伏笔”,《天上的街市》中的“联想”和“想象”,《花市》中的“详写”和“略写”,《我的老师》中的“感情线索”,《第二次考试》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驿路梨花》中的“悬念”,《同志的信任》中的“细节描写”,《社戏》中的“烘托”,《老山界》中的“以声写静”等等。 这好像在启示我们:老师们,在你们的教学之中,是否注意到对学生的文学知识的教育呢? 所以,《鞋》的教学设计是合情合理的。 这个教例对我们的启发有: 第一,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课文这个载体,让学生从小就受到文学知识的教育。 第二,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运用“整体赏析”的教学设计艺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进行赏读能力的培养。 一句话,对文学作品,就得上出它的文学味。 |
|
文章录入:eyuwen 责任编辑:eyuwen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