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例简述] 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丰富人物形象、增加人物形象的光彩的? (同学们回答的内容有:叙述科学家自己不同侧面的事例,记叙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进行细节性的描写,在记叙中适当穿插议论以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进行景物的描写以渲染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 3.组织同学们就课文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写”。 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句话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跋涉的卓越科学家。) ②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桢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桢纪念词。 (细心的观察,翔实的纪录,深入的研究,科学的著述,情系物候的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从课文中找出论据,并给论据配以能够支撑的论点。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有成功的希望。 ·钢笔式的温度表不知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布——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的前一天,还坚持作气象记录——执着的追求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 4.课堂小结,教师介绍学法: 我们学习课文,或者读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学法之一是“创造性组合”,要利用原文,通过自己的“写”创造出新的文字组合。在“迁移创造”之中,一篇课文可以由平面而立体,由单纯而丰厚;同学们的思维也可由平静而渐趋活跃,乃至企求更新更美的发现。 [评 析] 这个教例的设计很有个性。 对这个教例,可从两个角度来看。 从课堂教学的程序看,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变“读”为“写”的教学之中,设计出从易到难的角度多变的教学内容,表现出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问题”作为学生开启课文大门的钥匙。因此,课堂教学中用于讲析的时间大大减少,用于实际训练的时间大大增加。 从训练的取材与手法来看,教师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含有的材料,充分地反复地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种正效应:第一,学生思维活跃;第二、课堂场面活跃;第三,加深了对课文的钻研、理解。 从教学过程中的隐形效果来看,教师的作法令人回味。第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暗示学生也要用变化的观点、运动的观点来理解、运用学习课文材料;第二,教给了学生“创造”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造”的意识和兴趣。 教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打开思路,想得开阔,想得新颖,想得长远,不仅要多角度地讲析课文,还要能够多角度地利用课文。 多角度地利用课文,是一种教学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