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初悉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思路,不由得马上想到德国科学家韦格纳的地球板块构造学说。它们的表象是如此的吻合,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内在也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科学原理呢?于是笔者拜读了余老师设计的一部分教案设计,聆听了余老师的课,确实感到板块式教学思路遵循了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实在是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教学思路。 余老师看透了语文教学本质,在研究提炼大量专家和优质课例后,集百家之长,毓一枝之秀,创造性地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崭新的课型。它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突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是智慧的产儿。 这种思路,就是在一节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板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微型课”。它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余老师教学设计遵循了母语学习怎样的规律呢?即:读、积、练。读是基本,积累是关键,练是目的,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读。 余老师的教学思路,无论其板块如何设计,其内核是以“读”为本。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诸多名篇佳作,其中有众多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寄寓着各种撼人心魄的情愫意绪。它的美,不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能获得的。“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洪镇涛语)。“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然后识器。”余老师板块式课型,以读为核心,在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读的板块又是千姿百态:范读、朗读、美读、听读、背读、诵读。 最美妙的算是范读。他的范读,或娓娓道来(如《紫藤萝瀑布》);或慷慨激昂(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或扣人心弦(如《狼》);或深沉郁抑(如《生命的意义》);或缠绵排恻(如《乡愁》)。达到了以意逆志,稳情动容。达到了“彼之气机,皆我之气机;彼之句调,皆我之句调”的境界。他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那丰富亲切的表情,那雄浑纯正的声音,往往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读”的心理。课堂上产生和谐共振的旋律。 其导读方法更让人拍案叫绝。导的层次上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如《口技》的读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次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读,请同学们读得有情有景。这种读读出了行文之妙,读出了课文的韵味、情味、气势。恰似交响乐在教室里荡漾。 二、积,即积累语言。 它是在“读”的蓝本下派生出的一板块。这种板块的形式有:说读、抄读、寻读、细读、摘读、巧读、类读、扩读。新语文教学大纲三次分三个层次提出了语言积累的量化指标。这是对多年来初中语言教学状况进行深沉思考之后发出的十分明确的教学指令。余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是信息的摄入,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摄入得越多,越规范有序,输出就越方便、更快捷。在摄入和输出的环节当中,积累是关键,余老师的语言积累板块,正是为了很好地处理摄入与输出的关系。请看积累语言精品课《论求知》的设计:一点读课文,识字词,每人会写10个雅词:装璜、运筹、愚鲁、挑剔、炫耀、狡黠、掩饰、烦琐、高谈阔论、自欺欺人。当堂听写,相互批改统计成绩。二析读课文,背名言。每人选择,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三──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这一设计十分妙,妙在它不是机械地让学生死记,而是还要说出喜欢的原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从事某种机械运动时间过长,大脑皮层会处于抑制状态,余老师深谙心理学,将这一教学流程让学生学得神采飞扬。学生发言后,老师不断辅之以热情赞美鼓励的语言和表情。学生心中沐浴阳光,这种高层次的记忆积累,学生会终生难忘。这方面的精品教例还有《紫藤罗瀑布》,笔者不再赘述(详见《中学语文》2002年第4期12页)。 《口技》一文的积累板块,更讲究艺术性。老师先要学生找出表现时间的词,于是“少顷”、“既而”、“未几”、“倾而”等涌入笔端。然后又合并同类项,将以前所学《狼》中的“少时”、“久之”、“顷刻”纷纷找出。再举一反三地让学生完成其他的知识板块。或让学生自己划出,或启发学生划出。学生划分“作作索索”、“许许”等拟声词后,余老师则因势导出叠声词板块。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时,余老师又授之以“分类集中法”。既授之鱼,更授之渔。这种艺术地进行知识的摄入,学生学到东西不仅仅于此。此种“厚积”何愁不能“薄发”。 三、练,即表达。它是衡量语文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 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除了学习本族语言,传承人类文化,培养审美情操,发展健康人格外,它是一种工具。要熟练准确地使用,就必然通过有效地训练。舍此,无终南捷径可走,没有顿悟而成的可能。没有训练,就没有语文基础,其语文能力自然无从谈起。 余老师“练”的板块设计,技高一筹,这一板块的设计有:理读、品读、联读、迁读、赏读、析读、辨读、写读、练读。他的成功的练,就象是魔术师的魔棒,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其意境,在快乐中将知识变成能力,课堂上往往高潮迭起。 余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就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 下面就来看看一个从不同角度呈递进式创新课型。课文《卖炭翁》:第一个板块,读──读得顺畅,说──说译文。将教师读,学生译,或学生读,教师译错杂交替。第二板块:读──读出轻重,说──析文句。学生读后,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然后教师示范。在余老师妙巧指导下学生的发言十分成功。如“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荒无人烟的终南山上。一个老人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卖”、“伐”、“烧”三字写出了老人体力劳动的繁重。一个“翁”字,更显出其生活的不易。 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读出情景,说──品字词。学生读后,请学生用“……用得好……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的话。教师示例,学生发言个个精采:“苍苍”用得好,它描绘了卖炭翁饱经风霜之哀。“尘灰”用得好,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环境之脏…… 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读出感情;说──作想象。说想象又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述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述一个动景;第三个层次,想象并描述老人的一种心情。 这种拾级而上的巧练,既训练“知”,也训练“智”与“能”,学生智慧的花儿争相怒放。效果不好才怪呢,不然,课堂上为何掌声迭起。(同仁如果想验证,请阅《中学语文》2002年1-5期) 在当前教学模式满天飞的情况下,余老师的板块式思路如一缕清风,让人赏心、悦耳。较之任何眼花缭乱、花里胡哨的模式,显得朴实,严密,更自然,易操作。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深钻功夫。舍此,更美的教学思路,运用起来也蹩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