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专题教案 >> 其它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说明的顺序与说明文的语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7
 

 

 

一.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逻辑顺序等。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宜用时间顺序;说明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宜用空间顺序;说明物品的制作过程,宜用程序顺序;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宜用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先说上下,再说四周,是空间顺序;先说四周,再说上下,也是空间顺序。先说原因,后说结果,是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后说原因,也是逻辑顺序。采用怎样的空间顺序、怎样的逻辑顺序,要根据观察和认识的过程,根据说明的目的和效果来决定。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

2.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是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按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

4.程序顺序

程序顺序是在说明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某一项目的实施过程,按照工艺流程或实施程序来说明事物的。介绍工艺制作或科技项目实施通常使用这种顺序。

5.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一篇说明文,怎样具体理清它的说明顺序呢?这就要从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准确理解和概括段意人手,首先要搞清文章先说明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接着再说明了什么,把每一个部分简要概括出来,然后从概括出来的提纲中分析作者说明的思路,从中理清文章的顺序。

    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以便区分。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为此,我们须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以便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6.如何辨识说明顺序

辨识说明顺序,一般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①说明对象本身的条理特点。②写建筑物()一般会表现为空间顺序;③写事物的成因,常常从本质到现象或者反之,有时还会依由主到次或由因到果的次序,也可反之。要辨识这些顺序均应细细品味原文。

二、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  “基本上”、  “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数。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2.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对于说明文来说,要求运用语言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符合实际,符合科学。这是就总体而适应总体的需要,在表述范围、程度、数量、方位、状态、性质、功能等等方面要求用语恰如其分。

说明文在语言要求准确的前提下,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有时在说明中运用叙述描写,或兼带议论抒情,或引用文章诗词,或穿插故事传说等。多种手法的运用能增添说明文的情趣,是科学小品文常用的写法。但不管哪种语言风格,归根到底都是为说明服务的。

  3.阅读说明文常遇到关于语言运用方面的问题,如:词语的选择、更换、增删、调动等,通过这些变化来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平实的特点。语言是否准确关系到说明内容的真实与科学;语言的乎实与否关系到说明内容被人理解的程度与层次;语言的生动与否关系到说明内容的可读性的高低。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修辞方法的运用、描写、修饰性词语的点缀,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我们阅读说明文一般都是要从文章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能直接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这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在阅读说明文时,还要认真揣摩文章的语言,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

三、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3)

生物钟

    任何一个百花园都是一座美丽的时钟。不信吗?仔细观察一下,各种植物开花的时间常常是一定的。蛇麻草在黎明3点左右开放,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打开喇叭,芍药要在7点才张开笑脸,午时花要到中午才显示它的荚貌,“怕羞”的夜来香常常在晚上8时才放香……百花不但能指时间,还能告诉你季节。与飞雪争俏的是梅花,在春风中散香的是梨花,熟季花报告夏日麦收,桂花飘香喜迎中秋佳节。就是植物的叶子也可以报时,花生叶总是迎着朝霞开放,当夜幕降临时它就要“睡觉”了。

你看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不是美丽的时钟吗?

    不仅植物如此,留心一下你会发现,公鸡的报晓啼鸣,老鼠的深夜出洞,候乌的南来北往,各种生命的活动都有时间节律。

    在海边有一种奇怪的小蟹,叫“招潮蟹”。退潮时它出洞寻食,涨潮时回到巢口,伸出大螯,似乎向海潮招手,因此被称做“招潮蟹”。它怎么知道要涨潮了?

    如果把昼夜、潮汐、季节、光照、冷暖等等条件加以改变,生物还有没有时间节律呢?

    科学家把生物从大自然环境中移到实验室,在那里人为地制造了极端的条件,或是连续的中午,或是漫长的深夜。结果呢?生物竟然还能保持它的节律。把招潮蟹放在没有潮汐变化、温度和光照不变的水族箱里,到涨潮时间,它仍伸“手”去“招唤”那看不到的潮水。

    大量的事实说明,光照、温度、潮汐等只是生物节律的外因,在生命内部还有一个类似钟表的机构,生物用它计算着时间。这个生命之钟我们叫它“生物钟”。从视而不见的微生物到高等的珍禽异兽,包括人体在内,都有活着的生物钟:有和昼夜相适应的“日钟”,有和潮汐相适应的“潮汐钟”,有和地球公转相适应的“年钟”。高等生物体内的生物钟有几十种。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2)本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本段文字的说明结构属于

A.总一分    B.分一总     C.总一分一总

(二)、  阅读《楼兰之死》,回答问题: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诗句。这里的楼兰指的是我国汉代的鄯善了,在今天的新疆的罗布泊西,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说楼兰城旁有咸水湖。

据记载,楼兰人口有14000多人,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转贸易站,而现在却变成了一片黄沙中的废墟。它旁边的咸水湖“盐泽”在本世纪40年代还是一片汪洋的罗布泊,面积达3m平方千米,而80年代却完全消失了。为了寻找罗布泊,考察它的历史,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那茫茫的沙海中失踪了。

楼兰,你为什么成了一片沙滩?

罗布泊,你那汪汪之水流向了何方?

在干涸的罗布泊边,有着32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按当地方言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

塔克拉玛干——外国人把它称为“死亡之海”。

我国的科学家不但要考察罗布泊,而且要考察塔克拉码干,尽管那里风沙铺天盖地,中午沙面的温度有50t-60℃,但是我们的科学家仍然要勘察这“死亡之海”,弄清沙漠的来历。

19898月,新疆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宣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现了人类遗迹。”在那茫茫的沙海中,他们发出了陶锅、陶片、炼渣、箭头和木器,说明这里是南北朝至唐代的一处民间聚落,是个聚落环境。而今天,这里却是满目黄沙了。

兰州沙漠研究所的研究员朱震达,不畏艰难,走进塔克拉玛干,写出了《沙漠化——一个值得注意的环境保护问题》等论文,用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沙漠化主要是人为的原因。

2

科尔沁沙地,过去是优良的草场,由于滥垦,前后仅2印年的时间就退化成了沙地。

榆林地区200多年前林草比较茂密,定西地区在宋朝时还有大片森林,由于滥伐森林和战争破坏,今天已是黄沙滚滚了。

我们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中国科学院中国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在《生存与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沙化面积不断扩展。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沙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约15印平方千米;  目前已达10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14%,从沙漠化咸囚分析看,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

这份报告还作了这样的警告性预测:

“到2000年,沙漠化面积会由1980年的17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2513万平方千米,增加43%。”

沙漠在向我们进攻,要吃掉我们的草原、耕地、道路和城镇,要让我们变为“楼兰”。

3

沙漠在扩大、在进攻,却是由于我们在“招引”它,在为它“开路”。不信吗?

请看,人们是怎样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扩大“出力”的,以下是一位科技记者的信:

“本世纪50年代,南疆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各河流中下游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柳灌木林9000万亩(每亩6667千方米)和胡杨林枷多万亩,这些沙生植物是目前塔里木盆地7阗万各族人民生活的主要燃料。由于不断地从沙漠中索取红柳和胡杨,使天然红柳、胡杨减少到目前的5000万亩和200万亩。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天然植物的破坏,但是到沙漠中打柴火的毛驴车、汽车一年比一年增加。墨玉县卡瓦可乡一个林业管理站,每年通过约10万辆打柴火的毛驴车;和田市‘巴扎’一天上市的柴火多达1000多车;策勒县1983年‘巴扎’一天上市的柴火最多不超过500车,近几年竟高达1000车。照此下去,总有一天沙漠中仅有的一些脆弱的生态植被会被砍尽烧绝。”

这位记者的调查,从一个地区说明了人们滥伐植被招来“沙祸”的原因。

4

古楼兰为什么成了一片废墟,那些果木和白杨是怎样死的,这要让历史学家去考证了。但是古楼兰的消亡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土壤变劣会使文化灭绝。土地是人类文明的舞台,是文明发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文明灭亡的场地。沙漠化吞食的是人类的文明。

人类必须找到防治沙漠化的方案。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到沙漠中考察,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又跟上来,人们正在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去与沙漠搏斗!

 

1、本文有不少句子言简意赅,请分析下列这些句子的含义。

  ①我们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

  分析:

  ②土壤变劣会使文化灭绝。

  分析:

2、问答式填空。

  ①开头引诗的作用是:

 

  ②三四两段改变了人称用“你”其好处是:

 

③、结尾一段有何作用?

 

④、每一个层次各写了什么内容?

 

3、请你从说明文的语言的角度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点的看法!

文章录入:eyuwen    责任编辑:eyuwe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