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数字解说
湖北省监利县实验中学 何相成
谈起田园诗人,人们自然会提到东晋的陶渊明,他不仅以诗闻名,而且以文著称。《五柳先生传》就是他的一篇不朽的明志之作。 如果说《桃花源记》是一幅古朴幽美的风习画,那么,《五柳先生传》就是一幅逼真传神的人物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五柳先生,活脱脱一位归隐田园、放旷不羁、落魄潦倒而又安贫乐道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其高明之处在于,作者如国画高手,好像不经意间的几笔点染,就把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字简约而意蕴深邃,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笔,蕴寓了作者立身处世的态度,对人生细腻深刻的感悟和对生活透彻敏锐的理解。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五柳先生,我们不妨用数字加以解说。 一幅自画像。名为《五柳先生传》,实乃作者自况,借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凸现出自己理想中由衷倾慕的一种人物精神。文章虽为“传,却并不全面写生平。作者先勾勒其姓氏、籍贯、字号,然后点其性格,写其爱好,描其居室,道其生活,明其志向,而以浓墨涂其志趣,刻其细节,绘成了一幅形神兼备的五柳先生肖像图。 两个层次。一是人物的两种境界层次,即“安贫"与“乐道”。写性格,写生活,写环境,言其“安贫”;写读书,写著文,言其“乐道”。这是人物超然脱俗的两种“忘我境界。二是课文的两种结构层次,它体现为:从传记体例看,上文是对人物的介绍,是正文,下文是对人物的评价,是赞文;从结构特点看,上文详尽,是分写,下文简明,是总写;从内容看,上文写生活,下文点风貌;从表达方式看,上文以叙述 描写为主,下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从朗读处理看,上文可采用舒缓平和语调,下文宜使用激动赞叹语调;从中心看,上文以“不慕荣利”点明性格的总特点,下文引古代黔娄之妻之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卒章显志,借名人之口言作者之意,不着痕迹,其高妙还在于这两句遥相呼应,形成结构与内容的前后回应,使文章层次更严谨,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三种爱好。一日“好读书",示其高雅;二日“性嗜酒",显其豪率;三日“常著文”,明其趣雅。同时,文章又刻画了三处细节,一为“欣然忘食"的痴迷,二为“期在必醉”的放旷,三为“衔觞赋诗”的乐娱,使人物性格特点鲜明突出,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番情景:天籁之下,短褐穿结的一位老者,银发须须,神态安详,端其酒,抚其卷,从容吟诵:“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四字短语。文章采用大量成对的四字短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这些四字对句朗朗上口,流畅工整,相映成趣,在文中相对参差的语言氛围里,透视出一种对称,表现出一种回旋咏唱的情致美、音韵美和旋律美。 五棵柳树。明为“不知"、“不详",实乃不愿道也,在重地望、贵声名的年代,作者竟弃姓字,以五柳为号,显示出先生脱于流俗,藐视门第的“叛逆”个性。陶渊明有诗“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仅独取其柳,可想其深意,在隐士风范之中,又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其幽居者不俗、不阿、不求的形象,令人景仰。 六种态度。人物的生活理解,表现为对事物的六种态度:一对读书,不求甚解;二对交往,不事做作;三对家境,不戚戚而悲;四对著文,不为功名;五对得失,不斤斤计较;六对贫富,不汲汲而求。这六种态度,表现出人物的清贫、清淡与清心的安贫乐道境界,反映了人物的生活观与价值取向。 七次说“不”。全文七处采用了“不”字句:一“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二“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三“好读书,不求甚解”;四“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六“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数个“不”,从不同角度展示人物的多个层面,每个角度简-约洗练,速笔传神,难怪钱钟书称道:“‘不’字为一篇眼目。”人物敢于说“不”,乐于说“不”,善于说“不”,没有其超然信念与达观的心胸而不至。 如此解读,五柳先生之音容之形神赫然宛在,陶渊明文笔之自然之洒脱尤见一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解读一位千年前的古圣先贤的内心密码,探视其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酣畅地浏览,忘情地品味,由衷地慨叹,岂不快哉!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2002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