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课堂艺术 >> 正文 | 今天是: |
教师就真的问不得吗?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0 | |
教师就真的问不得吗 宁波市北仑区霞浦中学 王炯 时下里,有一种观点比较时髦。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多质疑,要引导学生自己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老师如果设计了一些问题,就被说成是“伪阅读”,是“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剥夺学生话语权”等等。诚然,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教师“一问到底”、“一讲到底”、“一统课堂”的霸权地位,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就是要逐步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叶圣陶语)。但凡事过了头,“真理也会变成谬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上,有些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多提问 ,而自己不敢多问,甚至不敢问。以为自己问多了就不是新课程了,担心遭到“穿新鞋,走老路”的当头棒喝。于是乎,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文本难易程度的差异,有些学生难免问得散、问得浅,问得乱。而有些教师因个人的文化底蕴不深,对教材研究不够,对学情估计不足,对这些零碎而棘手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梳理和归纳,要么由自己“左一篙、右一桨”地轻轻划过,要么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地“踢踢皮球”,结果,“散乱无绪”、“零打碎敲”、“表面热闹”、“花里胡哨”、“华而不实”、“失去语文味道”等等,成为课堂教学中新的弊病。其实,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平等中的首席,能起到“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等作用的问题设计决不容忽视。没有教师“问”的示范,学生可能难以提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没有教师为学生营造的“话语场”,对话活动就很难深入进行。所以,教师不仅要敢问,而且还要问得精、问得巧,问到作品的点子上,问到学生的心坎上,能激起课堂教学的浪花,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当问则问呢? 一、感知问,叩响心之门 学生初读课文,最容易引发出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但这些感受可能比较片面,这些体验可能比较肤浅。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他们往往是“盲人摸象”,学困生更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教师应该拨去学生心头的迷雾,在学生、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作者的心灵,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热情。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字精美,意蕴含蓄的散文,对于刚刚进入七年级上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为了使学生较快地感知课文的内容,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课文的结尾又写道“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初读课文以后,很快地就展开了讨论,并且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作者“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因为被那样盛、那样美的“紫藤萝瀑布”所吸引,而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作者从观察“紫藤萝瀑布”中感悟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样一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对话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气氛,而且还起到提纲挈领、辉映全堂的作用。假如一味地让学生提问,可能就会出现杂乱浮泛、不好收拾的情况。 二、探究问,激起千层浪 阅读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弄懂文章写的内容,而且还要进一步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以上这些阅读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层次的阅读和体悟。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高屋建瓴而又富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进一步“逗”起学生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的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活跃、和谐的对话过程中充分享受钻研思考、交流创造的乐趣。 例如,笔者执教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在“研读探究”这一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乱用人称”的现象。作者一会儿称她“阿长”,一会儿又称她“阿妈”、“长妈妈”,而“长妈妈”却称“我”为“哥儿”,他们之间不是乱了辈分了吗?作者这样写是不是笔误?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潜心阅读课文,试图从课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奥秘,继而交头接耳,争论不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适时给学生以点拨,学生经过这样的对话与合作,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领会了文章中“抑笔”与“曲笔”的特点和作用。一个小问题带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既统领了全篇,又引领学生寻幽探微,对文章进行了深层次的而有创造性的阅读。 三、拓展问,放飞思之翼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因此,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对文本学习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这样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可以为语文教学引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笔者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珍珠鸟真的很快活吗?那对大鸟每天被关在笼子里,它们就不感到郁闷吗?那只小鸟有一天长大了,再也挤不进笼子里去,它会怎么办? 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先是鼓励学生放飞思想的翅膀,大胆地想象,深入地交流,继而运用教育机智,把这些零碎的问题“组合”成一个新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只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有一天停歇在作者的窗前小憩,看到了室内的“珍珠鸟”,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学生接到这个问题以后,神思飞扬,如一群欢快的小鸟,唧唧喳喳讨论个不停。在随后的课堂发言中不乏惊人之语: 生1:假如我是一只蓝天上的小鸟,看见了小珍珠鸟和主人亲近的场面,我想对珍珠鸟说:“我真羡慕你,有这么好的主人,有这么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像我多么可怜,终日奔波,居无定所,人们要是都像你的主人那样就好啦。” 生2:假如我是一只蓝天上的小鸟,看到了小珍珠鸟和主人亲近的场面,我会感到很惊诧。我会对它说:“你为什么可以和人相处的如此融洽呢,要知道,人可是最残忍的动物啊,他们摧毁了我们生存的家园,残害了我们的兄弟姐妹,害得我们每天疲于奔命。惊弓之鸟就是我们生存的现状啊!” 生3:假如我是一只蓝天上的小鸟,看到了小珍珠鸟和主人亲近的场面,我会很同情它。我会对它说:“小珍珠鸟,虽然你现在很快乐,但你只不过是你的主人的玩物而已。你的父母不是还被关在他的囚笼里吗?蓝天才是鸟儿快乐的天堂啊!” 生4:假如我是一只蓝天上的小鸟,看到了笼中的闲适的大鸟以及和主人亲近的小鸟,我会感到很平静。我会对它们说:“鸟各有志。你们被主人养着,拥有了安逸、舒适的生活,并且给主人带来了创作这篇文章的灵感和人鸟和谐相处的快乐,而我把自由当作生命的追求,把翱翔蓝天,搏击长空看作生命中最大的欢乐。” …… 在这样的课堂对话中,教师既是一个好向导,又是一个好学长。学生真正成语文学习之旅的主人,他们一路寻幽探微,含英咀华,不断地提高了语文素养,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我们高呼“学生的质疑权”、“学生的话语权”要受到保护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他们的“设疑权”、“话语权”也同样不容轻视;在我们指责“教师指示性阅读”是“伪阅读”的时候,不要忘了,“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其中当然应该包括以自己的“问”教会学生提问;在我们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理论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尊重一下“学生的话语权”,问问学生,他们要不要教师的引导,他们认为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
|
文章录入:淮堤柳 责任编辑:邹立群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