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理论探珠 >> 正文 今天是:
马正平教授对《造句漫谈》一文的回复
作者:马正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3
 

陈敦桥老师:
  
  你好。
  
  读了你的《造句漫谈》的文章。应该说你们已经十分关心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训练的问题,这很好。我们算是所见略同了。其实,你文章中发现你和余先生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未来的方向,而现在的所谓人文主义那一套已经走向了泥潭,不能自拔。
  
  关于“造句”,你已经对传统的造句观和训练方法进行了批判,这很好,这是一个进步。你们的做法我相信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如果更加苛刻一点来看。我觉得还需要理论支撑。从根本上说,“造句”这是属于、概念的命名上就有问题,因为,在这里,它把语言的生动地生成、生长过程用一个机械的有形物品的制造、组装、结构,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有你们所批判的那种“懒汉式造句”现象的出现,他们真的是在“造”句呀!正确的说法应该叫做性行文过程中的“生句”。而你和余先生所主张的造句观,恰恰应该是生句行为。这背后的哲学思想是有20世纪的构成主义、结构主义、现成主义走向21世纪的生成主义、生长主义。这才是关键的问题,这个哲学观不解决,语文教学是没有出路的。

  而“生句”,则是行文措辞学中的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即从基本(梗概)语义到拓展(枝叶)语言,抑或从自明性语义向他(读者、听着)明性语义转换的过程(余先生和你已经理解这个道理,所以主张理解意图后才进行造句),而这个转换过程就是语文交际行为的核心、关键,而这个转换行为却是有一定的基本规律、模型的,这就是写作思维学、行文措辞学、写作禁忌学等等等等。关于这一点请参看我撰写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1册《高等写作学引论》和第2册《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的有关内容,在此难以尽述。

  你可以报靠我校的教育硕士,每年暑假上课,对外语要求较低,读了这个教育硕士,你关心的所有问题都会解决。
  
  发来《高等写作学引论》书中的两章和《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的直接相关内容供你参考。

  如愿意,可将《造句漫谈》一文从邮件上发来,我给教育硕士讲讲,或者发表。

  春天好!
              
                                   马正平,2005,3,24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