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关于意境的具体含义,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公论。我认为,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本文试图在这个定义上,用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对元朝马致远的著名小令《天净沙·秋思》作一种新的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堪称中国古典诗词上的一绝,他能通过对事物极其简练的描写勾勒,创造出一个旨趣深远的意境来,令人回味无穷。而作为他小令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天净沙·秋思》更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每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语承接起来,而是用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串联起来,从而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图画——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呜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连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清泉潺潺流淌。不远处,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旅人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秋思》在思想上并没有什么特色,它表现的不过是传统的游子悲秋怀乡的主题。但这首小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并历久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显然不是因其思乡的深切,而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具体地说在于它的意境美,在于他所表现的情感和他所描写的景物二者之间水乳交融所达到的境界,情景相互融合有如王夫之所说的“景者,情之景也;情者,景之情也”。九种事物貌似作者信手拈来,实则是作家精心的挑选和安排,每一种事物都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每一个意象都被涂上了强烈的主观情思的色调,都和主题的表达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游子流落他乡,加之病魔缠身,在情感色调上必然是哀愁、凄凉、衰惫的,相应地,作者在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时,他所选取的具体事物(即九个具体意象)在情感色调上也是哀愁、凄凉、衰惫的。 “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组成第一个画面:枯萎的藤——衰朽;古老的树——衰弱;昏昏沉沉的乌鸦——打不起精神。三个在情调上极其相近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仿佛音乐旋律的重复,又似反复述说,给人深切的凄婉、肃穆、忧愁之感。 “小桥流水人家”为第二个画面。对此句,传统的赏析多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农家风光富有诗意的描写反衬家乡的美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从色调上来说,它与其他几个画面的冷色相反,它是欢快的,既反衬凄凉,又使文势富于变化。我认为,这其实是误解。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说,这样欣赏当然未尝不可。但这毕竟是较浅层次的欣赏,而且与作者原意相悖,违背了当时的文化语境,也降低了作品的意蕴,没有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的确,清澈见底的小溪、碧溪上的小桥、小桥旁边的农家……暮色中,农家的炊烟袅袅升起。这对于生活在嘈杂、污染、恐怖、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的人来说,的确算得上是极其清静而幽闲的世外桃源。但在当时,由于经济、人口、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加之对于自然的审美态度与现代不同,这三种意象恰恰表现了与现代相反的文化审美意义:小桥是荒凉的;流淌在山间的小溪是清冷的;而远离尘嚣的农家更是孤独的。所以,在原诗中,这是一幅荒寒而又寂寞的图景,它表现的是游子身体上的孤苦伶仃以及内在情感上的孤独。这涉及到地理文化和诗意文化的问题。 在地理文化上,现代与古代恰恰是相反的。在现代,由于自然被破坏,人满为患,越是偏远,越是人烟稀少,越是原始自然,越是风景美好和令人向往。相反,在古代,偏远即意味着生存困难,即意味着与洪水猛兽为伍,也即意味着被社会所抛弃……要不然,李白谪贬夜郎,柳宗元发配柳州就不是惩罚而是奖赏了。事实上,发配边远的人大多数都因为生存的困难而客死他乡。陶渊明是不得已才归隐田园的,后来也证明他的生活并不轻松和悠闲。鉴于这样一种地理文化基础,所以我认为“小桥流水人家”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意象,它在古代恰恰不是表示美好和诗意,而是一种清冷和荒凉的象征。 在诗意文化上,意象的意蕴也有一个变化的问题。有些意象如梅、菊、竹、荷花、骏马、松柏等,其诗意文化意蕴至今仍没有大的变化。但有的文化意象如大熊猫、猫头鹰、长城等,由于种种原因,其意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猫头鹰过去是凶禽,象征不吉祥;大熊猫今天则显得憨态和可爱;由于秦始皇强修长城,在古代人的心目中,长城是暴政和苦难的象征,但今天它却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表征。这种文化意象庠痰谋浠窒蟾嫠呶颐牵治龉糯难ё髌肪圆荒芡牙肫湮幕锞常裨虮慊嵩斐晌蠖梁臀蠼狻!靶∏帕魉思摇痹诮裉焓蔷哂惺獾姆缇埃谥泄糯涫蹈嗟乇硎韭摹?BR> 同时,我们只有把“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理解为冷色时,马致远这首小令才真正具有意境。《秋思》堪称意境的代表作,就在于它所描写的九个意象(四个画面)都被涂上了强烈的主观情思的色调,都有力地表现了思乡的主题,做到了真正的情景交融。“小桥流水人家”在色调上显然应该与这几个画面一致,否则它就会破坏全诗沉重凄切、哀婉缠绵的氛围,从而使整首诗缺乏意境美并从而大大降低这首诗的艺术晶位。 像《秋思》这样的千古绝唱,由于其文字的简单,表象的一目了然,历来很少注解,其意蕴主要是通过意会的方式代代相传。其意蕴在今天发生一定的歧变,这是极在情理之中的。而且,我们也不反对在接受意义上对古典诗歌进行新的阐释。但是,有必要恢复其本来面目,特别是这本来面目更具有艺术价值时,就尤其必要。 “古道西风瘦马”为第三个画面。泥泞的道路,凌乱不堪,这是游子的落魄,没有修剪边幅;萧杀的秋风,这使游子凋零,精神不振;而瘦马之瘦则是被病魔和至秋不归的乡情折磨而致。 “夕阳西下”是第四个画面。 “夕阳西下”一句,在一般的欣赏中,人们常常把“夕阳”与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联系起来,因而就认为它是美好的意象,表现作者归乡的紧迫感。这实际上是习惯性的思维惯性造成的误读。“夕阳”作为意象,因为李商隐诗句的缘故在今天的确有“无限好”的意味。但在马致远的时代,这个意象还没有形成,它显然具有黄昏日暮的意味,表现的是游子病魔缠身又无家可归的沉重、没落,是衰飒的意象。否则,就会与全诗的气氛不协调。 最后,“断肠人在天涯”点题,突出主人公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 全诗写得缠绵悱恻,凄切哀婉,让人回肠荡气,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