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时文赏析 >> 正文 | 今天是: |
假如苏轼复活了 | |
——浅谈对《水调歌头》中境界的理解 | |
作者:袁冬华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上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4 | |
北宋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已成为千古佳作,是中秋词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历来被编人中学及大学教材。有过十多年教学经历的我,对它可谓是滚瓜烂熟,从来就没怀疑过自己对它的理解是否透彻。而在本学期教这一课时,居然被一个学生提出的疑问搞得稀里糊涂。 一、是在月下起舞还是在月宫起舞 当讲完《水调歌头》全文后,我询问学生是否还有疑问。一个叫林静的同学举手发言:"我认为'起舞弄清影'一句是写作者想像自己在月宫中起舞,而不是在月光下起舞。"我觉得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也很离奇,但也觉得一个初中学生敢于提出这样大胆的设想很了不起。于是让她说明理由:"前面写作者想到月宫中去,可又怕高处不胜寒,正在犹豫时,想像一下月宫中的生活,他想到了月宫中很冷清,所以觉得人间好。"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又想到历代文人学者,甚至苏词研究专家从来没有人这样解释过,难道他们都不如一个初中生吗? 为了冷静地考虑一下,我暂时不作确定的回答,在全班同学中展开一场"天上一人间"大辩论。全班分为两大阵容,认为作者在人间起舞的为甲方,认为作者想像在月宫中起舞的为乙方,双方轮流派代表发言。这时课堂内争论激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一时也无法定夺。以下是双方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甲组: (一)前面的小序中写"欢饮达旦,大醉",说明作者是喝醉了酒才迷迷糊糊跳起舞来。--黄佑广 (二)作者一直认为月宫好,当喝醉酒时,在月光下起舞,所以觉得自己好像到了月宫中,然而没有人和自己一起跳舞,觉得凄凉,比不上人间。--李旺强 乙组: (一)只有想像在月宫中起舞,才能知道人间比月宫好。--屈海斌 (二)作者想像自己在月宫中很寂寞,只好玩弄自己的影子,才觉得不如人间好。--何佳 从学生的辩论看,其实有三种不同的理解。①作者已经打消了去月宫的念头,于是酒醉后在月下起舞。②作者想像在月宫中起舞,觉得孤独冷清,决定回到人间。③作者醉后在月下起舞,迷糊中好像飞到了天宫。由此发现,之所以产生分歧是因为对"起舞弄清影"的境界感受完全不同。认为作者在月光下起舞的是把它理解为美好境界,而认为作者在月宫中起舞的是把它理解为孤独冷清的境界。那么历来人们对这种境界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二、是天上美好还是人间美好 为了寻求合理的解释,我到处找人讨论,到处翻阅资料,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反而从各种资料的比较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越来越走不出这个问题的迷宫。以下是几种资料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解释。 (一)月下起舞,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江苏教育出版社编的《语文教学参考书》) (二)清澈的月光下身影舞弄,天宫哪比得上人间呢? (成人高等教材《大学语文》) (三)月光下起舞,人与影游戏,天上怎比人间? (夏传才主编《中国古典文学选读》) (四)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生活的美好。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五)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初中语文旧教参) (六)在美好的月光下翩翩起舞,身影随之闪动摇晃,不也像仙境一般。 (曾小舟主编的《宋词三百首》) 可见,历来人们对"起舞弄清影"的境界感受颇同,都认为是在月下起舞;清影随人,令人陶醉。而对于"何似在人间"的理解却有两种;一是"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二是"这哪里像在人间呢?"或"这不也像仙境一般?"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那么其中肯定有一种是错误的。何况前提一致:月下起舞境界美好,而结论相反,天上比不上人间--天宫比人间更美妙。 既然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可以因人而异,那么可不可以再有第三种说法呢? 三、天上人间一样的冷清 对于学生的辩论和各种资料的理解,仿佛觉得都有道理,但又无法认同 其中一种。于是又继续查找资料,反复推敲。发现分歧的交点就在两个词 上:"清"和"似"。在古汉语词典里,"清"有"清澈""清白""清冷"等意,"似"有"像"和"比"等义,各人取义不同,自然对词句的理解就不同了。究竟何种理解才是作者的思想呢? 于非主编的全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中国古代文学教程》中介绍:《水调歌头》写于熙宁九年,这时苏轼被贬密州,在政治上不得志,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矛盾,又加上丧妻别子,兄弟久隔,J心情压抑,形影孤单。所以说把"清影"理解为冷清孤独的境界是合情理的。如果说作者是酒兴大发,自我陶醉,那么也可以说他"借酒浇愁愁更愁",或像俗话说:"酒醉心理明。"如果说是因为月色美好,让作者忘情,那么也可以说是以乐境衬哀情。无论怎么说,作者的孤独之情是显见的,尽管他心胸开阔,这种感觉总可以有的。在作者心目中,月宫是清冷的,"高处不胜寒"中的"寒"字就已经表明,而在月下起舞,形单影孤,不就像到了清冷的月宫?所以说作者在当时处境中,人间与天宫是一样的冷清。 从多种资料中可见,人们对《水调歌头》的分析是:上阕由出世转为人世,下阕由怨恨转为祝愿,全词实现了两次情感的大转化,即由消极变为积极。这样分析的道理也许就是因为作者是一个豁达之人,不会被消极心理所困扰,也因为词的最终点表明了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得作品境界悲而不哀。不过上下阕联系起来,总会觉得中间有一条鸿沟,难以逾越。刚才还觉得人间美好,一下又跌入思亲的苦痛之中,这实在是不可捉摸的跳跃。 如果把上阕末句理解为"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孤寂清冷,这哪里像在人间呢",那么与下阕思念亲人是很吻合的。正因为觉得孤单,才会想起亲人,何况又在这中秋佳节"倍思亲"的特定情境下,仰望明月触景生情,自然之理。故在下文有"低绮户,照无眠"。无奈之余,再作自宽自解,并寄予祝福。 "天上人间一样冷清"也许这是天方夜谭,见笑于天下之人。但我也必须把这种想法说明,但愿有人乐意与我论争。假如苏轼复活了,一定请他来回答。(长沙市开福区植基中学 袁冬华 2001年12月16日) |
|
文章录入:邹立群 责任编辑:邹立群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