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课堂艺术 >> 正文 | 今天是: |
《黄河颂》课堂实录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15 | |
黄 河 颂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 张慧莲 【教学依据】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黄河颂》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一、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二、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三、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根据《黄河颂》的特点,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可从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整体领会文意的角度出发,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朴素的爱国情感。 本案例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首先以“黄河知识知多少”,调动学生知识积累,了解黄河历史,同时可调动起学习情感;然后以“吟诵黄河诗作”完成本课的朗读训练任务,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三个板块中,注重从学生的理解感悟入手,让学生探究黄河精神的实质所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各抒己见,更是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虽没有诗人的生活体验,但仍可从自己所处年代出发,明确新时代的青年应持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念;最后以“咏唱黄河歌曲”作结,强化了课文的情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诗歌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动态中思维,以多媒体课件作为烘托气氛,渲染情感,提供感性认识的载体,以读为主线,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黄河颂》的设计就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契机,来唤起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其探究思考的信心,使其智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注意节奏,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2.记诵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词汇、语句。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象)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勤劳、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话说黄河历史。 1.课前准备: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网上资源,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史实、地理文化、诗词传说等等。 2.课堂活动:话说黄河——你对黄河文化知多少。 通过交流,了解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更好的了解诗人对黄河的“歌颂”是源于深深的爱国情怀,并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适当联系诗句,加深理解诗歌内容。 三、吟读黄河颂歌。 了解黄河历史能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正字。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的朗读,读出气势,引起学生心灵共鸣。 2.学生练习读。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说一说应怎样读。老师指导如何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节奏层次、气势韵味。 3.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要求:老师读朗诵词,学生读歌词。 四、探究黄河精神。 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2.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五、咏唱黄河歌曲。 师生齐唱《黄河大合唱》,强化诗歌情感。 六、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实录】 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勤劳、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黄河的历史,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识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中国现在的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和西安、洛阳和郑州、安阳和开封、商丘等地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能体现诗中的哪一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这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城,舜之都为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具西蒲州),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的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血脉和精神。 师: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师: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或一节诗,说一说应怎样读。 (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出来?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你与老师真是不谋而合。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的见解。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 (生示范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能再读一下吗? (生再次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了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 (由一、二、三小组读,四组的同学评一评) 生:我觉得二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 (该生再读,同学们自觉地鼓掌) 生:三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富有轻重缓急。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 生(齐):好。
|
|
文章录入:张慧莲 责任编辑:张慧莲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