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正文 今天是:
别出心裁教古诗
——浅评余映潮老师教学《律诗二首》
作者:汪中苏    文章来源: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24
 


2001年12月初,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应邀到九宫山下风景秀丽的通山县,主讲了两节示范课,其中一节是《律诗二首》,选取的课文是初中语文第一册《诗五首》中的《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观点的今天,古代诗词以其语言凝练和谐、意境深远含蓄和人文内涵丰富而倍受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也再一次赋予古代诗词教学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使学生达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见《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如何突出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说明》中提出的“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教学重点,余老师根据自己独创的“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理论,在《律诗二首》教学中作了成功的尝试和探索。他的独特创意是“一诗四读” ,将《律诗二首》的教学切分成朗读、译读、背读和说读四个板块,呈现出由感悟到理解、由理解到拓展创新的逻辑思路。全课的教学积累丰富,活动充分,新意叠出,余韵悠远。表现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深厚功底,可谓“别出心裁教古诗”。

余老师别出心裁教古诗的特点之一,是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就是根据自己对诗作的体会而进行的自在的诵读和吟咏玩味,这当中要讲究抑扬顿挫,讲究节奏、速度、轻重、语气语调和表情,要感知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诱发美感并体验、探求和再现诗词的意境美,追求古人创作时的吟咏效果,寻求与古人的情感契合和精神对话。正像余老师所诠释的,“吟读就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古代诗词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潜心涵泳中激发兴趣,提高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朗读教学的高层次技法,需要教师极为过硬的朗读功底,目前教学中很少有人运用。

而余老师这节课的显著特色就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以突出对古诗的“吟读”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 ”,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品味孟浩然诗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余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其技巧与吟读《过故人庄》尾联异曲同工,营造了非常浓郁的文学欣赏氛围。

余老师别出心裁教古诗的特点之二,是精心点拨学生“译读”。

吟诵还只是对诗的感受与领悟。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余老师在引导学生“译读”的教学板块中,紧扣文本,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富有新意地设置了“以诗译诗 ”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为此,余老师还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脚,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不难看出,余老师在“译读”教学板块中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

余老师别出心裁教古诗的特点之三,是十分高妙地引导“背读”。

叶圣陶说过,“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会隽永。”为了引导学生在“吟诵”、“译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体会诗的涵义与情趣,余老师在第三个教学板块中又设置了对两首诗进行对比理解的“背读”环节,这或许也是余老师将《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放在同一节课进行教学的初衷吧。在对比理解之前,余老师很明确地提示学生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让学生们想一想、商量商量。学生们通过商量讨论,找出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都是律诗,都写作客,都写农家生活,都写景等等。但是,学生的回答头绪是纷乱的,特别是脱离了诗的原文来寻找共同点,有架空分析之嫌。在这个时候,余老师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提示: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颔联都是写什么?等等。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回答,余老师总结为:首联都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所见,颈联都写农家作客,尾联都写深情留恋。在如此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读”,让学生大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回顾这里的教学过程,其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处理手法让人回味无穷。

余老师别出心裁教古诗的特点之四,是极为创新地设计“说读”。

“译读”、“背读”两个环节都是侧重于对原诗句的感悟、理解,它寻求的是读者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还原与领悟,严格意义上讲该环节还是在“解读文章”的感知阶段,读者自己对诗的意境的再创造成份相对较少。我们知道,古代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以文学鉴赏的眼光审视诗词,把品味诗词意境演变成诗词审美方法的训练,最终形成一定的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品味诗词意境、探求意境美、再现意境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审美过程,更是诗词意境、文学形象的再创造过程。它不仅仅需要感悟、想象和联想,更需要的是读者对作者的心灵沟通、感应和精神、情感的契合与融洽。

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又推出一个全新的、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更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对诗人说话——“说读”,即扩展诗意。这个环节是全课教学意境的升华,给学生揣摩诗意、探求诗境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造的空间。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的面必然很大,而且积极性必然很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潜力必然能够得到激发和发挥。

由于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一学生参与“说读”的难度较大,为了引导学生闯过这个难关,余老师在两个细节上作了十分精当的处理:一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为例示范“说读”,创造了十分优美的诗的意境来诱导学生品味诗,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给学生分任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鉴赏,相互启发,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每小组讨论 “说读”一联)。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老师的示范中获得示例与启发,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商讨互相激发,从而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挖掘自己的文学审美潜能。从学生对《过故人庄》的学习讨论后即席发言的“说读”内容来看,不无一些扩展思维的创造性亮点:“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成了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诗人啊,你轻轻地推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等等。尽管这些“说读”在意境把握上还略嫌肤浅,语言表达上还显稚嫩,但它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收获是兴趣的激发、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掘;它给我们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教学方法的示范,更重要的是“说读”教学板块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与情趣、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品位等所包含的素质教育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纵观余映潮老师《律诗二首》这节示范课,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有两点:一是指导学法,将“读”字作为古代诗词教学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串联了诗词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等多个环节;二是观念创新,始终把训练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品味鉴赏能力放在首位,激发兴趣,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拓展创新,情绪飞扬。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