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理论探珠 >> 正文 今天是:
小标点里大洞天
作者:青春作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3
 

小标点里大洞天
——初中语文课文中鲁迅作品的几处标点符号解读
湖北省石首市小河口镇中学    段勇

        “句读”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解读文字语言的重要手段。标点符号出现以后,立即成为现代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往往不止表示停顿和语气,里面所包含的信息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标点自身的范畴。笔者以为,鲁迅先生凭借他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在他的文章中早已将标点符号的语言表达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破译这些标点,无疑地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的深刻内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将其描写得栩栩如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标点的巧妙运用了。请看:“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学生所读的书的内容(即引号引用的部分)鲁迅没有将其用逗号隔开断句。而先生读的“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却不仅正确使用逗号断句,而且加上了“呢”“噫”“嗬”等衬字,甚至还加上了拖音符号“~~”。为什么引用学生读的内容与引用先生读的内容标点不一样呢?
        原来作品要告诉我们的是:学生所读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正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先生所读则深得韵味,自我陶醉,突出先生的学识渊溥,方正迂腐。学生和先生所读内容后面的省略号的作用也不一样。前者为列举的省略,突出“人生鼎沸”,读书声之杂乱而热闹;后者为内容的省略,强调先生完全沉浸在文章中,早已物我两忘。再进一步追问探究,则不难看出;鲁迅的这一组标点,既表现了封建教育的枯燥呆板(《故乡》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不标点也有相同作用),而又并不影响鲁迅对先生的敬重。这一组看似不起眼的标点对照,既照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又照出了先生的鲜活形象。
        文中对老先生的形象刻画(语言描写)也得益于标点的有意识的运用。“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先生加上了感叹语气的斩钉截铁般的话语,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求知的询问,显示了先生的古板和封建教育的思想束缚。
        “人都到哪里去了?!”和“读书!”这两句话在文中是安排在冒号和破折号后,又另起一行单独成段,且前面加上了破折号。这样标点有何深意呢?我以为,先生的这两句话单独成段加破折号,能起到强调作用,与感叹号结合(甚至问号与感叹号的复合运用),突出了先生表面上语气的严厉。联系到“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的事实,一位雷声大而雨点小严而不厉的可敬可爱的塾师形象就凸现出来(要知道那时候像寿镜吾先生这样方正和蔼博学多识的私塾先生并不多)。
        《故乡》中的省略号也是无一处不蕴含深意,无一处不深入人物灵魂。且看:“阿!闰土哥——你来了?……”“老爷!……”只两句对话,两个感叹号两个省略号一个破折号,就将“我”见到闰土时的喜悦兴奋而又万语千言无从说起的复杂感情和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恭敬而隔膜的复杂表现刻画得十分真切。一个寻找儿时旧梦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一个穷困木讷、等级观念深入脑髓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再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又只能料掉……”闰土语言中的四个省略号又将一个饱经忧患,迟钝麻木,只知苦而不知所以苦的人物形象推到读者面前。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跌断,跌,跌……”《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语言描写中的寥寥几个省略号,就写出了孔乙己窘迫、兴奋、痛苦等极丰富的内心世界。
        有教师提到《论雷峰塔倒掉》结尾句“活该。”为何用句号而不用感叹号,分析其原因是冷嘲较之热讽更深沉更凝重,更表现出作者对法海可悲下场的鄙夷不屑。
        此类的例子在鲁迅文中很多,认真思考探究,破解其中的意蕴,对我们深入理解他的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文章录入:duanyong    责任编辑:duanyon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