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论文 >> 教学随笔 >> 正文 今天是:
从阅读文本到解读人生
作者:维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18
 

从阅读文本到解读人生

──《读〈伊索寓言〉》教学叙事

荆州市北门中学  李维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我设计的教学环节的核心为“三读”──资料参读、故事解读、语言品读。初读课文时,我就觉得不应该停留在涉事明理这一层面上,再读更觉得由此文窥见了作文与做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引言:推翻又推翻的理由

小时候我爱看小人书,很多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上学后从课堂上接触到其中许多作品,比如《农夫和蛇》、《龟兔赛跑》、《东郭先生和狼》等等。但我真正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审视一本书一篇作品,还是在读了钱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之后。

钱先生洞烛世相的睿智和关照人生的独特视角,给我很深的启示──怎么阅读作品、怎么认识社会,这些不正是我们千方百计想要教学生明白的道理吗?

由此,我想到了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问题。小而言之,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大而言之,是阅读能力和做人的态度的问题。这样一想,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写出来的教学方案,被我推翻又推翻,总觉得没有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意图。

我认为,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自能学习,让学生把阅读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才是本文教学的归宿。

情境一:埋藏在心中许久的故事

上课了,学生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的兴致不错。但我是知道的,吸引他们的并非是将要阅读的课文,而是多媒体营造的气氛。因为课前的调查反馈回来这样的信息:《伊索寓言》?小时候就读过!钱钟书先生的作品?还不就是一篇读后感,能有多少深奥的东西!这种阅读心理让我很担忧。事实上,这篇文章岂止是一篇读后感!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精心设计了课文的导读。当一幅幅生动的插图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跃入学生眼帘的时候,学生们不再那么拘谨了。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起来。我心中泛起了一丝欣慰──形象生动的导入,已经激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浪花。那些埋藏在学生心中的久违的故事,被热烈的情绪簇拥着就要奔涌而出。我仿佛嗅到了春天田野里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这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不正是教育者所刻意追求的学习氛围吗?一个学生如果能常常保持这种情绪,那该多好!

情境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很顺利地商讨了学习方法之后,我和学生一起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故事解读。

摆在学生面前的疑问是:《伊索寓言》上、中、下三卷,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这九则?作者从这九则故事中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呢?“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古人如是说。学生能疑已经很难能可贵了。自主学习,不就是一个由质疑到释疑的过程吗?事实上,钱氏劝责时人的观点,正是通过对九则故事的再创造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故事是观点的载体,是理解文章思想的钥匙。因此,我设计了从故事解读切入主题的教学思路。故事解读的第一步是对所选《伊索寓言》故事的原文进行复述。学生发言十分踊跃,但暴露出来一个共同的问题:注重了故事的基本要素,却忽视了重要的细节。下面是几位学生复述的例文:

(“狼来了”的故事)——有一个男孩到山上放羊。有一天,他忽然朝山下村子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村里人听到喊叫声,都拿着工具上山打狼,可是谁也没有见到狼,就都回去了。过了两天,小男孩又向人们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又没见到狼,才知道小孩是在撒谎。再听到“狼来了”的喊声时,谁也不理睬了。有一天,狼真的来了,就把小男孩的羊吃光了。

王超(“蝙蝠的故事”)——在鸟和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鸟将要胜利了,蝙蝠跑到鸟那里说:“看,我会飞,我是鸟!”兽快要胜利的时候,蝙蝠又急忙跑到兽中间说:“看,我能走,我是兽!”后来,鸟兽讲和,蝙蝠被它们赶了出去。从此,蝙蝠白天不敢出门,只有晚上才飞出来!

两位学生的复述赢得了阵阵掌声,看来同学们是认可了他们的复述。我真不愿意往火热的激情上浇冷水,然而我平素听惯了盲目的肯定,不愿意学生在虚假的赞美中失去辨别能力,我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我说:“好!好!讲述很生动,很流畅,不错!可是——”我卖了一个关子,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点莫名其妙。“可是,我认为他们的复述并不成功!”我话音刚落,就有人鸣不平,小声议论起来。我趁势发起了讨论:“他们的复述有失误吗?在什么地方?”

我知道,在完整的叙述之中,学生是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的。而这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让学生学会从比较分析中总结阅读的方法,寻找崭新的阅读视角。

当学生们那一双双眼睛望着我,渴求解答的时候,我展示了自己的观点:“王玥同学的复述最大的失误在于,对小男孩撒谎的心理动机缺少交代;王超同学复述最大的失误在于,对蝙蝠见风使舵的动机缺少交代。而故事的寓意,正是隐含在主人公行为动机之中的。是这样的吗?”一番回味之后,学生顿悟。于是,很自然地走进文本,进入了故事解读的第二步——对课文新编故事的解读。

在以上情境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始为欣喜,继而自负,继而困惑,终于顿悟。正是在这一连串的情感体验中,认知得到了提高。就课文而言,明确了钱先生创新解读的思路和联类引申的技法,还有什么疑惑不能迎刃而解的呢?

情境三:为自己的创意喝彩

不需要逐一分析,作者对九则故事创编的意图已经一目了然——借对《伊索寓言》的评价,揭露和批判各种伪善的社会现象。然而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理解只是必要的过程,创造才是阅读的归宿。

在接下来的迁移阅读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迁移阅读的材料如下:

《乌鸦》(《伊索寓言》选)

乌鸦非常羡慕天鹅洁白的羽毛。他猜想天鹅一定是经常洗澡,羽毛才变得如此洁白无瑕。于是,他毅然离开了他赖以生存的祭坛,来到江湖边。他天天洗刷自己的羽毛,不但一点都没洗白,反而因缺少食物饥饿而死。

就是这样一则似曾相识的故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近十分钟的时间里,许多学生富有创意地对原故事进行了改编——

这只乌鸦真不明智,人可比乌鸦聪明多了,他会守住祭坛,乐享其成,而绝不像乌鸦那样自找没趣。

——周 

有一种说法是,乌鸦后来进化,变成了喜鹊。虽然羽毛没有变白,却拥有了动听的歌喉,同样搏得了人们的欢心。

                                                   ——张梦馨

据说乌鸦的遭遇被野鸭听到了,野鸭十分不解:“真想不通,学那么多优点有什么用?看我,能游泳就够了,管它羽毛是白还是黑呢!”

——吴妍姣

乌鸦羡慕天鹅的故事传到了天鹅的耳中,天鹅于是骄傲起来,成天伸长脖子唱歌,终究因失去水源而迁徙,逃到离城市很远的地方去了。

——韩 

看到这一段段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文字,相信谁都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对课文的分析,已经并不重要了。这一段段文字中闪现的观点,不正是小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吗?

是啊,当我们对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进行肢解式的分析讲解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想到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呢?

尾声:没有结束的结局

课上完了,然而又似乎并没有结束。因为,“教材无非是例子”。把例子用好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阅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文本的理解。教者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引导学生与教师、同学、与作者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读者沟通;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阅读又跳出文本关照社会,解读人生。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万流归宗。                                      

文章录入:莫言    责任编辑:莫言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