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火柴点亮的思维火花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李汉祥
《大自然的启示》(鄂教版七年级下册)是“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用饱含激情的笔调,抒写了自己观察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独特感悟。作者热爱观察自然,善于在观察中思考,用独特的思维架起了自然景物与人生体验之间相互勾连、相通相融的桥梁。大自然是人类的最初始的、最博大的、最永恒的老师,其中的景物、现象就是它向人类发出的“隐语”;人们必须学会用认真的观察和独特的思维去解读这种“隐语”。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解读作者的感悟;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观察现象——用独特的思维解读现象——形成个人独特感悟”的思维实践机会。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这个思维训练活动,请看实录:
教师:现在,老师提供一种现象,看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能从中悟出些什么,这种现象就是——(教师从兜里掏出一包火柴,取出一根擦燃了)——擦火柴。 学生片刻的思考。 学生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根火柴虽然渺小,但它可以点燃一大片的草原。这告诉我们,不能低估看似不足道的东西的力量。
学生2:火柴,虽然擦燃以后生命不长,但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一种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学生3:(急不可待)我认为还可以这样来理解,凡是炫耀自己的,必定寿命不长。
教师(颔首赞许并归结):这些同学把擦亮火柴这个现象同我们的生活一联系起来,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同时,我们发现,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就是思维的独特性。 刚才这几位同学从现象产生的结果中获得了感悟,其他同学能不能在现象产生的过程方面做点思考? 学生4:火柴擦燃后发光是物理现象,燃烧的一刹那是化学现象,擦火柴的动作是物理现象,这告诉我们不同的现象有时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善于思考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
教师:你的思维真灵活,刚才你的发言给了我启示——火柴擦了可以燃,这是内因;火柴擦了才能燃,这是外因;这告诉我们,很多事情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家想一想,擦火柴的动作是物理现象,火柴燃烧是化学现象…… 学生5:我明白了,擦火柴的动作是物理现象,火柴燃烧是化学现象,这说明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化,或者可以发生变化。
学生6:(插嘴)运动产生变化,就像课文上说的云在溃散崩离中产生变化。
教师:对,我们的同学们具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真不简单! 冷场。 教师(启发):其实,事物在运行的过程中,运行的方式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比如:火柴擦燃后,假如火柴头朝上……假如火柴头朝下…… 学生7:火柴头朝上,火柴燃得不旺,甚至会熄灭;火柴头朝下,就会充分燃烧。这就好比一个人,假如骄傲地昂着头,他就会退步,只有谦虚地埋头苦干,他才会进步。
(学生掌声) 学生8:假如火柴梗折断了,我们不可以随便把它扔了,因为一般来讲,断火柴还是可以擦燃的。这就好比一个人虽然有缺点,但是我们也不可以放弃他,因为只要给他机会,他仍然会为别人做出贡献。
教师:你用“假如”这个词,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学生9(很快用上了新思路):假如火柴被打湿了,使劲地擦,是擦不燃的,相反只会把这根火柴报废,应当烘干后再使用。这就启示我们,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条件,蛮干硬干,会适得其反,应当创造条件或者等条件成熟了再干,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
学生10:假如火柴盒的摩擦纸坏了,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办法使火柴燃起来。这就启示我们,达到目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就使火柴燃烧而言,用摩擦纸可能是目前最方便的方法,也就是说,方法虽然多,但有好坏优劣之分。
学生11:点燃物体,可以使用火柴,也可以使用打火机,但现在的情况是打火机正在淘汰火柴。原因很简单,火柴不可以重复利用,打火机可以重复利用。这说明,进步的东西总要淘汰落后的东西。
教师:如果老师猜的没错的话,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都是受到了他人的启示后才想出来的吧(学生点头表示认同),你们的思想也产生了…… 学生12:在相互的交流中可以产生思想的火花,就像摩擦可以产生火花一样。
学生13:假如老师的火柴一直放在干燥的地方,用的时候就点得着,假如一直放在潮湿的地方,就受潮了,点不着。这启示我们,环境对人和事物都是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的。
学生14:假如用非常小的力、非常慢的速度擦火柴,火柴不会燃烧,假如用非常大的力或者非常快的速度擦火柴,火柴燃一下就会熄灭。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把握好度,要恰到好处。
冷场。 教师(再启发):思维老沿着一条路走就有可能走进死胡同。如果此路不通,是否可以考虑另辟新路?比如从事物的颜色、质地、长短、粗细等方面来思考…… 学生15:火柴有红头的,有黑头的,还有绿头的,但都可以擦燃……(语塞)
教师:唯才是举,这个成语你懂吗? 学生15:对了,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仅凭外貌判断一个人,要根据他的内心实质。就像火柴,只要能擦燃,我才不管它是红头黑头呢!
教师:仅仅看人如此吗? 学生15:判断事物,不要看表面现象,要看实质和结果。
学生16:火柴可以用来生火取暖,也可以用来纵火,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人在使用。就像核能,可以制成武器屠杀生灵,也可以用来发电造福人类。
教师: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学生17:有的同学买了复读机,根本就没学英语,而是天天在听歌。还有的同学,一有钱就买零食吃,从来没看过买书看。
教师:火柴也好,核能也好,复读机也好,钱也好,它们实质上都是工具。刚才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 学生18:很多工具到了人的手中,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我们要利用工具做正确的事情。
学生19:火柴头离开了火菜棒,不能使用;火柴棒离开了火柴头,擦不燃。这就告诉我们,相辅才能相成。
学生20:老师的火柴盒里的火柴是有限的,擦燃一根就少一根。这就告诉我们,要让每一根火柴发挥它的作用,不能浪费。
学生21: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过一天就少一天,我们要让每一天都过的有价值。
……
反思与评价: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教材之后,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拓展和开发,巧妙地通过一个思维训练点,搭建了一个可供师生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全面地训练和展示。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站在激发、引导、评价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思维。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敏锐地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亮点,拓展更广大的、更深厚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找到更多的话题,对思维进行最充分的训练。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这句话。 3、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最大限度地开掘文本(或教材)价值的过程,就是寻找最佳支点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充分分析了教材的价值之后,把支点定位在怎样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出生活的哲理这一思维平台上。这是文本的亮点,所做的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也正是文本的拓展与延伸,自然就一下子撬动了学生心中的“地球”。 4、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源于他们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源于他们对社会行为和自身行为的认同、拒绝和反思。学生在这节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赞赏和对假丑恶的贬斥的态度,以及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必将对学生的成长形成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