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教案 >> 人教九上教案 >> 正文 | 今天是: |
【综1】雨的述说 | |
作者:游月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8 | |
(一)活动名称:雨的述说 (二)活动目的: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4.学习运用多种文学手法描绘雨景、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三)活动准备: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预先做好充分准备,从确定内容到搜集信息,从分组分工到整理展示,教师必须考虑细致周全,深入学生实际,共同筹划、悉心指导。 器材准备:录音机、照相机、摄影机、幻灯片、光碟等。 小组分工:根据学生特长,分派出图像组、音响组、表演组、信息组、鉴赏组等。 具体准备内容:录制雨的图像、音响等;学唱有关“雨”的歌曲;搜集有关“雨”的谚语;搜集宋代关于“雨”的名诗并作鉴赏等。然后,各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整理资料,设计展示方案。 (四)活动过程设计: 1.以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词导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赏雨: 第一组展示自己录音剪辑的关于雨的图画、音响、录像等,把同学们带入“雨”的神奇境界。 3.唱雨: 第二组演唱关于“雨”的歌曲,形式不拘泥,可个人唱,集体唱,对唱,串唱等。 4.猜雨: 第三组把搜集的“雨”的谚语制成答题游戏,请同学参与答题,了解“雨”的知识。 5.宋雨: 第四组同学展示写雨的宋代名诗,有感情朗诵并配以适当的讲解。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关注下列六人六作品:岳飞《满江红》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李煜《浪淘沙》和李清照《声声慢》;苏轼《定风波》和辛弃疾《清平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顾炎武的一对名联,却深刻道出了诗人们写成“雨”名篇的根本原因。 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学生自由评论这些诗词作者写作的主旨和手法,注意学生发言要充分,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特别鼓励独特的发现和深刻的感悟。 师生共同总结:诗言志,文章表达情感。伟大在作品往往是作家毕生思想的结晶。自然界里这样普通的“雨”,如果我们能赋予它人的思想、人的灵气、人的情感,那我们也能写出精美的文章了。 6.写雨: 布置作文题目: 听雨 结合《雨说》,教师指导学生写景抒情的技巧: 如何写景?写景如果只是拘囿于作者直接的观察所得,就难免要感到捉襟见肘的。有经验的作者,总是要驱遣自己的文思向多方面延伸,有时避实就虚,有时以虚补实,把实写和虚写结合起来,使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就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所谓“虚”指抽象地写。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如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7.学生当堂作文。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